Pages
▼
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亞視風暴
相信很少電視台像亞洲電視成為電視風雲錄的題材,成為話題的中心。今天更是高層風暴的中心。12月初,委任兩名名人-張永霖為執行主席與王維基為行政總裁。可是,一瞬間四個高層請辭。其中,負責新聞部的關偉與梁家榮自動要求離去。可知道,亞洲電視24小時新聞是比較有價值的地方,為何新聞部高層要離去。通常因為編輯自主性被干擾。新聞娛樂化炒作化不是獨創的事情,水果日報已經報業弄得翻天覆地,陳年的《今日睇真D》,無記的《城市追擊》都淹沒在歷史中。
現在已經轉向娛樂新聞化,把非專業的事物以扮專業方式來展示出來。以前電視台怎樣弄虛作假也不碰新聞部,因為知道一旦碰了便等於把幾十年建立的公信力拿來作 賭注,等於把棺材本來買迷你債券。萬一公信力被洗倉,難以重建出來。反之,應該要強化新聞部,在資料蒐集與事件分析都要更廣泛更深入。
亞 洲電視最大的問題在哪裡?無組織無溝通,有時候節目製作非常差,節目本身內容等於走馬看草,視覺效果多但內容很少,內容不完整,只有上文沒有下理。節目製 作無組織,像電台節目全靠主持人來包辦,完全缺乏幕後支援。就算有好節目,因為缺乏溝通與宣傳技巧,讓亞視迷錯失了很多東西。因為缺乏溝通意願,讓觀眾不 知所措。
如果王維基懂得什麼是中高檔的節目,便應該知道幕後製作人員的重要性,而不是擾亂新聞部。因為中高檔的節目是要內容與風格並重, 就像再說長江,幕前有鍾景輝聲線高低抑揚非常穩重,一聽就覺得專業,但是他不是長江的專家,他所說的內容全部由中央電視台的資料蒐集人員與研究專家合作而 成。國家地理頻道,歷史頻道,BBC生態類的節目也需要大量紮實的幕後工作和長年累月的拍攝經驗,需要資金更非常龐大。雖然無記有龐大資源,但要完全自己 製作這類節目也有點難度。相比起來再說長江,冰天動地只是一個小規模的版本。再早一點的由王喜主持的絲綢之路更失去了節目的神髓。如果想賣弄花巧來走中高 檔路線,便是不懂電視業。
昨日,張永霖說王維基辭職,董事局並且接納辭職。但是當晚王維基說沒有辭職。究竟是辭職,還是被辭退?到了今天,仍然沒有清晰的答案。
根據廣播事務管理局的資料, 亞洲電視的股東是僑光集團有限公司,後台是國安岳強有限公司,中信國安集團公司及中國中信集團公司。中信國安集團公司則是中國中信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而中國中信集團公司則是前中國國家副主席榮毅仁所創辦。他的兒子榮智健就是中信泰富的主席。因此,這個亞視股東與中央關係密切。
我們留意 王維基在員工大會中及其他場合都表示不要做中央台,改革亞視需要好幾年的時間,習慣不斷改變挑戰困難,病了也繼續工作。由此推測,他不會容易辭職。另外, 張永霖說因為原則問題而無法合作。奇怪了,在記者會上曾經表示雙方有共同的理念,兩者都算是朋友,應該了解對方的工作方式,在員工大會中笑說你走我可能都 走。斷然不會到今天才說出現原則問題。
其中一些端倪可以在員工大會中看到,每一次王維基說話後,張永霖總作出補充。特別是,當王維基說話 顯得有點挑戰性的時候,譬如裁員/離開現職/不做中央台,張永霖有技巧地以商業運作/尋找安穩工作/對國家與市民負責來重新演譯內容。可見,股東接受張永霖的處事圓滑,受不了王維基的衝擊創新。因此,相信王維基被辭退。
從另一面來看,王維基的去留消息暴露了亞洲電視的管理非常混亂,連基本的信息發放都有問題,更可況其他新聞消息。現在勞煩了政府人仕來呼籲一下。
從大局來看,為什麼一個資訊自由的香港不能支持兩個健康的免費電視台,為什麼不能支持多種層次的節目,市場真的這麼狹窄?電視台還是過分以香港為中心,以太太為中心?
2008年12月11日 星期四
甚與什
什?
這個字,由人與十組成,代表十個人為一組,是中國古代戰爭中的士兵編制。
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詩經中的雅與頌也是以十篇為一個組,即一卷,因此稱詩篇為「篇什」,簡稱為「什」。如:「佳什」、「篇什」。
如果根據集體回憶,在一些原始的中式單據上,會發現中國數字的大寫。十的大寫就是什。百的大寫就是佰。千的大寫就是仟。
什也可以解釋為什物與什碎,與雜碎相通。
"什麼"究竟是什麼?"甚麼"呢?根據林語堂字典,兩者相通,但語氣有分強弱。"什麼"近似廣州話的"0羊","甚麼"近似廣州話的"乜"。說到底,用法近似英語的any, anything與what 。譬如
有"0羊"好食?=Any delicious food?
乜都無得食!=Got nothing to eat!
我乜都做得!=I can do anything!
甚?
甚究竟是什麼?用英語來解釋,就是great extent。即"非常"(very)。譬如甚好=非常好very good,甚大=非常大very big。
因此甚至就是指"情況非常達致...."。根據林語堂字典,甚至=even/go so far as to。
什至?
什至應該是錯誤的用法。因為什沒有非常的意思,所以不能與至構成一個可以理解的概念。甚與什只會在什麼/甚麼的時候才相通。希望大家明白。
這個字,由人與十組成,代表十個人為一組,是中國古代戰爭中的士兵編制。
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詩經中的雅與頌也是以十篇為一個組,即一卷,因此稱詩篇為「篇什」,簡稱為「什」。如:「佳什」、「篇什」。
如果根據集體回憶,在一些原始的中式單據上,會發現中國數字的大寫。十的大寫就是什。百的大寫就是佰。千的大寫就是仟。
什也可以解釋為什物與什碎,與雜碎相通。
"什麼"究竟是什麼?"甚麼"呢?根據林語堂字典,兩者相通,但語氣有分強弱。"什麼"近似廣州話的"0羊","甚麼"近似廣州話的"乜"。說到底,用法近似英語的any, anything與what 。譬如
有"0羊"好食?=Any delicious food?
乜都無得食!=Got nothing to eat!
我乜都做得!=I can do anything!
甚?
甚究竟是什麼?用英語來解釋,就是great extent。即"非常"(very)。譬如甚好=非常好very good,甚大=非常大very big。
因此甚至就是指"情況非常達致...."。根據林語堂字典,甚至=even/go so far as to。
什至?
什至應該是錯誤的用法。因為什沒有非常的意思,所以不能與至構成一個可以理解的概念。甚與什只會在什麼/甚麼的時候才相通。希望大家明白。
有為與無為
最近看到一則CNN新聞,有一項非常有爭議性的研究結果指出在兩組共2萬人中,部分有乳房腫瘤的人士在沒有接受治療的情況下自然康復。
問題就是,當檢查時候發現乳房有腫瘤但沒有即時危險,醫生是否應該即時醫治?遲一點才醫治?不進行治療是否符合道德?如果不進行治療但後來發現需要醫治,病人究竟承擔多少風險?
正如,部分社會問題可能社會轉變後可能會自然消失,政府是否需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知道不解決問題就被認為不符合道德,但是著手解決問題是否真正的把問題解決?以往奉行的無為而治或者自由市場原則的地方,今天要積極的有為而治,加強監管。
可是,我們見到醫學的有為而治,不斷找出治療的藥物,卻開始出現抗藥性的細菌與病毒,人們便開始追求自然療法和草藥療法。
難道最終要跟從中庸之道,才是合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