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知識是如何創造出來的

我們常常說知識型社會,知識型經濟,知識就是財富,但香港又有幾多人明白知識的價值?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免費資訊唾手可得,資訊價值看似不斷下降,又有幾多香港人對知識渴求?

知 識對我們現代社會是一種工具,為了生活裝備知識,對謀生無助的便一蓋不理。明年的新高中課程,本來有很多選修科,但因為大學方面依然集中考慮在傳統科目的 成績,中學生,家長,學校自然全力進攻傳統科目,其他的科目美其名資源不足被凍結了。所有東西都跟從金錢與資源來轉.以利益為考量。

大家都知道大部分知識從大學來。其實中國古代典籍-大學已經清楚簡潔地告訴我們知識的意義。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 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短短的一篇文章,上天下地,層層推論,由社會到個人,從個人推廣到社會。當中的致知和知至就是得到知識。我們需要格物(探求事物的真理),才會得到知識。當 你得到知識,便證明有誠懇客觀,有一顆明亮的心,便懂得分辨是非,然後自然會修煉品格,品格德行高,家庭自然和睦。當家家和睦,國家變得容易治理。如果國 國如此,整個世界也會更美好。

現代的講法,就是社會發展是朝著未知的將來,我們需要智慧把未知化作已知。把困難化作清晰的系統,也要把制度完善,改善生活。而這種智慧是建基於自我的修煉和累積得來的知識,把從已知領域的知識套用在未知的領域。可見,我們需要可靠的知識,是真實的,而且被相信的。

" 小道消息"是否知識呢?當然不是。"事實"是否知識呢?當然不是。事實只是事實。總不能說親眼目睹事情,便得到知識。而且世界這麼大,親眼目睹的事情總是很少,就像歷史學家需要史料,我們其實需要依靠第一級文獻來認識事情。生活中什麼是一級文獻呢?最常見的就是新聞報導。我們需要講真話的報紙,把事情完整地告訴我們, 讓我們得到真相。如果社會失去了可靠的大眾傳媒,社會便會失去了知識與智慧。

其實這裡有一個哲學思辯,我們怎樣確保完整性呢?當報導有遺漏,受眾怎知道。除了多找報導來源,便需要採訪人員裝備批判思維。可是,如果我們是做研究,我們已經站在前沿,只有自己才能判斷完整性。好了,假設得到 了事實之後,我們還需要分析和了解事情的真理,真理不是我們想像的無從稽考的理由。我們要為理論先作假設,然後經過邏輯論證,才得到一點點知識。這些零碎 的知識常見於二級文獻,譬如研究論文,次一等的則在報紙評論。因為評論比研究論文缺乏論證。當我們加以整理二級文獻之後,我們便得到比較完整的知識,常見 於三級文獻-百科全書。

當我們掌握了事物的關係與運作,才能夠改變現狀或者建立新的架構或者秩序。這裡又有一個哲學問題,就是我們怎確保知識的有效性呢?因為社會不斷變,價值理念不斷變,關係與操作不斷變,舊有的知識可能失效,或者成為歷史。

對學生來說以為恆久不變的知識,其實是不斷更新。簡單的就像九大行星,變成了八大行星。複雜的像傳統化學以為電子在原子表面均勻分布,其實現代化學發現了 概率化的電子雲。當我們有新發現,對我們的思想也有新衝擊。以前我們以為古埃及金字塔由奴隸所建,現在我們知道是雇用工人興建的,促使我們重新認識古埃及 社會。以前我們以為敦煌是佛教重地,商旅要塞,現在我們知道佛寺的經濟力量不容忽視,會計制度也一定規模,像現今的雙重記帳法,應收帳,應付帳,債帳等 等。

新知識,新衝擊。探求知識,鍛鍊思維,培養毅力。正如為健康跑步,卻可以同時鍛鍊意志與恆心。寫大字追求美感,同時訓練專注力。看戲劇求娛樂,但卻可自我探索。只要我們多點反思,自然多點得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