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通識不等於吹水

六成新高中生 對通識科沒把握
2010-04-05

【明報專訊】新高中學制推行,學生必修必考通識科。一項調查發現,近六成新學制高中一學生對應考通識科沒把握,逾一成受訪學生擔心通識科評分欠缺清晰標準。調查機構稱,學生對通識科的評分標準感到疑惑,誤以為通識科答提可靠「吹水」過關,建議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在網上公開更多模擬試題,供學生參考。

香港女教師協會及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3月進行一項新學制的問卷調查訪問1623名新學制高中一學生(中四生)及1590名舊學制中五學生,總共3213人。調查發現,57.94%新高中學生對應考通識科沒有把握,約兩成學生認為通識科屬全新科目,缺乏參考,令他們沒有把握。兩成受訪學生認為教師對通識科亦不熟識,減低學生應考通識科的信心。

香港女教師協會主席周蘿茜說﹕「通識科屬必讀、必考、必及格的科目,但大部分學生於中四才首次接觸通識科,難免對通識科的評分標準感到疑惑。」她建議考評局在網上公開模疑試題,供學生參考,避免學生誤以為通識科屬「吹水」科目。

教育局發言人回應說,新學制推行前,已為學校、家長、學生舉辦研討會,解釋新高中學制,教育局網站亦設立新學制專頁,並推出廣告宣傳新學制,重申會繼續加強新學制宣傳。


通識不等於吹水,因為除了6大主題外,從課程宗旨看到重點放在了解,思考,終身學習,解決問題能力,欣賞與尊重觀點,建立價值觀等等。把這些歸納起來,就是思考與價值觀,兩者良性結合後能夠推動學生終身學習。

價值觀不是單純個人喜好,而是牽涉到對價值的理解,衡量與觸覺,事件中可選擇的回應,甚至代入他人的價值觀。這些活動最終都需要思考。

思考,不是堆堆砌砌的吹水,而是一種有組織,有理論基礎,有一套技巧,有反省功能的行為。

常見的有組織思考有提問,分析,歸納,推論,求解。分析就是先要弄清問題中各元素的概念,關係與規律,分析後根據各元素的規律推論事情的發展,或者根據各元素的特性來歸納,也可以利用假設來求解。正如數學中的1+2=3,就是要弄清什麼是1,什麼是2,什麼是3,+是什麼,=是什麼,+與=有什麼規律。

這些行為不是胡亂進行,是有其理論基礎,主要依賴邏輯學來協助判斷真假,存在與否。這樣,我們的論證過程才有依據,否則便產生混亂。如果論證高樓大廈與死亡案件的關係中過程出錯,便可能得出"高樓大廈必然導致人要墮樓尋死"的結論,而不會得到"高樓大廈提供了尋死的途徑"的結論。

其實思考有一套基本技巧,要懂得反覆地問什麼,問何時,問何地,問誰,問如何,問為何,問如果。為了結論可靠,我們要事事求證。前提是否正確?是否存在?消息是真是假?數據是怎樣得來?當然我們不能永無休止地問,因為很多概念其實沒有終極的答案。正如概念可以解釋為意思,意思可以解釋為對一件事物所理解出來的概念。我們很難不斷追問什麼是概念與意思,或者學習思想家尋找社會公義的真正意思。一般情況下,我們只能在可理解的範圍內論證。


我們不斷思考身邊的事物,也可以思考自己思考的過程。譬如為什麼我有這樣的想法?考慮是否周全?判斷時有否受到情緒左右?究竟是我認為還是我接受了他人想法?這樣的類比是否恰當?是本來沒有解決方法還是我還未找到解決方法?


學生憑著思考的基本技巧,應該可以在通識科的幾個大主題中打滾。將來投身社會,為社會注入動力,在衝突中求化解,在未知中求答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