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防災意識.


災難總是無法避免,如何做好準備才是最要緊。現在一般大廈屋苑都有消防設備,甚至火警演習,因為火警是香港最常發生的事情。留意消防裝備是否妥當,注意走火通道是否暢通,定期檢查煮食用具和電子裝置,都是十分重要。縱使如此,下層單位仍然可能發生火警。因此,常備緊急連絡電話號碼(包括管理處電話號碼),適當保管個人重要物品,包括證件銀包,存摺,電話,甚至保單/保險經紀電話號碼。當走火警的時候,不需要花時間找,可以儘快逃離現場,又可以儘快得到救援。溼毛巾掩蓋口鼻可以避免吸入濃煙而窒息。


除了火警,風災也十分常見。除了注意消息,也要保護窗戶,以防飛脫。定期檢查外牆窗戶,避免滲漏。住在山坡樓房更要注意山泥傾瀉,一旦發生意外,要致電民政事務總署緊急熱線2835 1473。水災也與風暴關係密切,現在還可以靠天文台的雨量實時監測系統。

除了常見的災害,那麼如果台灣發生地震而導致海嘯,香港又怎樣應付?一般海嘯前進速度大約與飛機航行速度差不多,如果台灣發出海嘯警報,我們大概有個半小時離開低漥地帶。由於方向緣故,西貢和石澳,小西灣,赤柱,鴨利州,長州,大嶼山南部會有機會到海嘯襲擊。雖然香港以南有擔杆群島和萬山群島掩護,但蒲台島以東是直接面向南中國海。其實,台灣與香港之間的海域比台灣外海淺,相信海嘯前進速度變得慢,但海浪高度卻有所增加。


地震呢?香港位處歐亞板塊上,最接近的板塊邊緣在其東北方向約六百公里。這板塊邊緣穿過台灣地底, 向南延伸至菲律賓, 向東北則延伸至日本。這板塊邊界與經常發生的強烈地震有關, 這些地震的震央集中在歐亞板塊的東邊, 沿線闊度達200 公里。在這個範圍內, 如日本和菲律賓等地都有活火山。紀錄顯示, 在距離板塊邊界200 公里以外的地方, 發生強震的次數就大為減少。在香港臨近地區, 於過去約100 年之中錄得的一次最強烈地震,是一九一八年發生在距本港300公里開外的廣東省汕頭地區,震級為7.3級。雖然香港把該次地震的烈度定為6至7度, 但只造成輕微的破壞。至於其他在香港附近發生的地震, 較受注意的有: 一九零五年在澳門發生的地震(震級5.5 級)、一九六二年在河源(震級5.8 級)和一九六九年在陽江(震級6.2 級)發生的地震, 但並沒有紀錄顯示這些地震對香港有造成破壞。

屋宇署曾就“ 地震對本港樓宇的影響” 進行了檢討土力工程處在其出版的「擋土牆設計指南」(GEO, 1993)中, 也提供了地震荷載的相關指引。至於人造斜坡, 由於降雨因素的設計要求比地震要嚴格得多, 所以沒有必要提供抗震的措施。本港現行的樓宇設計常規中, 沒有預防地震的例行措施, 不過, 部分大型建築物及土木工程項目的業主都自行採用抗震的設計, 例如船灣淡水湖的水壩, 就採用了可抗8度地震
的設計。相信地震不直接對香港有大影響。



核電廠呢?大亞灣核電站所在地歷史上沒有發生過六級以上地震。事實上,香港及大亞灣地區的斷層並不活躍,沒有形成強烈地震的適當地質條件,因此發生強烈地震而造成嚴重破壞的機會甚微。大亞灣核電站採用「壓水式」設計,並非福島核電站採用的「沸水式」設計。反應堆外共設有三層特別屏障,防止放射性物質從堆芯外洩,並有多重保護機制,即使其中一個保護系統發生故障,仍有多種後備方案自動啟動,確保符合各項安全指標。有關設計在世界各地皆享有優良的安全記錄。

問題就是像日本這麼注重安全的國家也出現這麼嚴重事故,怎能確信內地也不出現洩漏輻射問題?如果洩漏輻射,怎處理?所謂大亞灣應變計劃只是政府部門使用,大眾市民最多只能知道政府大概採取什麼行動,但不知道怎樣自己該怎樣應對,也不知道有沒有足夠設施應付輻射洩漏。

雖然三合土外牆能夠阻擋輻射,但是香港常常採用玻璃外牆。除此之外,雖然輻射自己不能轉彎,但沾染了輻射的塵埃和雨水可以隨風飄到香港,特別是冬天吹北風和東北風。

政府呼籲市民應留意電台、電視台及政府網站所宣布應採取的防護措施。難道要到了那個時候才知道防護措施?日本的災害警告也有示範,逃生方向和避難地點都清楚指示。政府防護措施,應變計劃和防災意識明顯不足。雖然輻射洩漏機會比火警低,但影響範圍很大,輻射洩漏演習也是十分需要的。

除了這些明顯不過的問題,對於全球暖化,海平面不斷上升,政府也是不大理會。50到60年後海平面可以上升3米,而大部分碼頭和沿海地方大概只有5米高度,不知道如何防範水浸。

(原文:防災意識 飛馬傳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