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反璞歸真

有人發現地鐵有如此冗長的廣播:
乘客請注意,受天雨影響,地面可能較為濕滑,請各位小心。
相信聽到這段廣播的途中可能已經發生意外,而且像英文版本翻譯過來。

Dear Passengers, attention please. Due to the rain, the floor may be slippery. Please mind your steps.

其實,只要反璞歸真,便能寫出簡單直接的中文。

廣播主要給乘客的,給職員的廣播是會說:"職員廣播..."。乘客,各位,可以省略。

省略成:"請注意,受天雨影響,地面可能較為濕滑,敬請小心。"

"可能較為濕滑"中的"可能較為"不是重點,也可省略。

省略成:"請注意,受天雨影響,地面濕滑,敬請小心。"

其實,詞序反映因果關係,輔助字也可省略。

省略成:"請注意,天雨地滑,敬請小心。"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Tagging Abuse on Facebook

I found that it is very common to tag someone else on the photos without consent on the Facebook.

According to the terms which any user should agree before using Facebook,

This Statement of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Statement") derives from the Facebook Principles, and governs our relationship with users and others who interact with Facebook. By using or accessing Facebook, you agree to this Statement.

On Section 5 "Protecting Other People's Rights",
You will not tag users or send email invitations to non-users without their consent.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香港申辦亞運

香港申辦亞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項目,只是看金錢的投入與經濟的回報。問題就是除了亞運和衍生行業的經濟收益外,還有其他方面的得益。例如,場地,交通等硬件配套,還有帶領體育事業,市民健康,社會的平衡發展,形象等等。

我們常常聽見亞運籌辦費用很多。這是因為我們無法衡量無形的社會利益。最低限度,我們要了解體育事業方面的經濟利益,市民健康改善減少了幾多社會成本及企業成本。

簡單來說,以100萬工作人口計算,平均工資1.7萬。如果每年能夠少請一天病假,便省了5.66億港元企業成本。如果看一次醫生費用大約150-350港元,100萬人便用了1.5-3.5億港元。可見,企業應該有更大誘因支持香港申辦亞運。

除了衡量亞運所產生的無形社會利益,也要清楚計畫亞運如何產生這些無形社會利益,否則像東亞運動會那樣不清不楚。

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小談日本國民性格

日本人深受地震文化影響,危機意識很重,團結精神很高,非常崇拜自然萬物,也意識人與自然的衝突,時時刻刻都產生張力,對什麼事情都很認真,學習很認真。

由於全國都在地震帶,像怒海裡的一條船,滋生了神國神民的團結概念,時刻意識到日本與世界的衝突,於是排外也成了一種文化。

日本人明白生命的短暫,非常欣賞生命的美麗,也非常欣賞死亡的淒美。由於認真的態度,促使國民性格的極端化。

競猜歷史人物遊戲



遊戲規則
  1. 每一次提出一條簡單的問題。有關歷史人物只會回答:是,否和不知道。
  2. 能夠在15條問題內猜中為勝。


遊戲開始



1]你是男的?


2]你是中國人?


3]你是皇帝?


4]你是漢人?


5]你是唐代以後的皇帝?
不知道








6]你是三國以後的皇帝?







7]你是東晉以後的皇帝?







8]你是隋朝的皇帝?







9]你是隋文帝?
不知道






10]你是隋煬帝?
不知道








11]你是楊堅?


(答對了)



根據維基百科,隋文帝楊堅(541年-604年),隋代開國皇帝,諡號文帝,廟號高祖,在位24年,604年病逝于大寶殿。楊堅是漢族,不過擁有鮮卑族的姓氏和小字,鮮卑小字為那羅延(金剛不壞),鮮卑姓氏為普六茹,為普六茹鮮卑姓氏是其父楊忠受西魏恭帝所賜的。


因為楊堅於604年逝世,當然不知道唐代的來臨,也不知道死後被後人封了諡號-文帝。諡號是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迹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Taken by Yan Li-pen from Boston Museum of Fine Arts. The historical material is under public domain and published on wikipedia)

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The aftermath on BarCampHK 2010

It is my first time to attend BarCamp Hong Kong 2010. Actually, I have no idea about it before I was invited by a friend a few days before 18 Sep 2010. After I read the rules, I found that it is quite interesting that everyone can have chance to share its own ideas, stories and experience. All participants who are the first time to join are welcomed to present. Yes, presentation. I really have no idea of visitors' background. Will they find it not interested at all?

According to the Wikipedia and its own official website, it was born in Palo Alto, California in 2005. The original name of Bar Camp is Foo Camp, abbreviation of "Friend of O'Reilly Camp". Many technical fans and developers are invited. Because of programming slang FOOBAR, it was renamed to Bar Camp.

Now it becomes an international and user-generated conference (unconferene). All participants are welcomed to talk, to present, to share, to learn and to help each other if needed in the presentation. Since 2007, the first Bar Camp Hong Kong was so successful. The scale of unconferene is getting large and more sponsors have joined.

When I arrived at PolyU, I found that there were so many visitors mainly from Hong Kong, United States and Singapore. It is about 400 persons from various sectors, from development to marketing, from social enterprise to education.

The period of 3-word self-introduction is quite interesting because even if you take 3 seconds to introduce yourself, it still takes 20 minutes. It is challenging to make them to remember you by three terms only, your name, job, location and favourite things.

After the key notes of the organizer, it is a topic suggestion period. All of us jot down the topic and category on a paper and then put it on the wall outside. The organizer would help to re-arrange according to the category to form 8 different parallel sessions. The rest of conference is left to the participants.

There are lots of topics, like Javascript Library, Web Security,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SEO), All about Agile, Web Analysis Methodology, Investment Network Virtualization, Social Enterprise Challenge and OLPC.

Each presenter have 30 minutes. I was wondering whether they were willing to attend my session.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Two Feet, if the audience found the presentation not interested, they would just leave the room.

Even though we are encouraged to present in Cantonese in Bar Camp Hong Kong, the foreigners would make you conduct it in English.

During the presentation, I was quite delighted that some audiences did raise their questions. Some did try to help me on cabling problem. Though it is not a perfect presentation, at least I share the trends and ideas on education/learning on the Internet. A few audiences also appreciated it.

It is good to make some friends, to find new job and to search for candidates. Moreover, I think it is good model for other community based event like Wikipedian gathering. It really encourages participation, initiatives and free sharing. It lets everyone enjoy it.

BarCamp is still running in my head for many days.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消失中的好奇心

我們常常說嬰兒對外面的世界非常好奇,每日都不斷觀察與探索,求知欲非常旺盛。為什麼到了小學中學的時候,變得非常懶惰,對什麼都沒有興趣?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情?

探索得到了新發現,感到興奮,再探索,再有新鮮感覺,感到興奮,不斷累積經驗。特別是當得到父母鼓勵,這個循環便會高速進行。

可惜,當他的探索領域越來越大,遇到的危險越來越多,父母越來越限制他的活動,讓他感到困擾。

常常見到當他們接近危險的時候,父母才出手,在沒有什麼解釋下制止進一步行動。我覺得要向他解釋什麼是危險的,什麼是安全的。經常預先告訴他,給他警惕,減少他的困擾。

因為困擾越多,探索便會變得沒有趣味。好奇心便慢慢凋萎了。

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別打擾嬰兒睡眠


很多祖父祖母或者年紀大的長輩都喜歡逗嬰兒玩耍,捏臉龐,搖動手腳。可是,他們往往忘了那個嬰兒正在睡覺。試想想,你正在睡覺別人打擾著你,你會否覺得煩燥?因此,常常打擾嬰兒睡眠,導致嬰兒特別煩燥。

【台灣】根據主計處在民國94年調查發現,15歲以上民眾,約有24%有睡眠困擾(約500萬人)。而根據國內外研究報告指出,在6個月大到6歲之間的孩童有睡眠問題者,約在15~35%左右。

【香港】一項訪問調查1000多位育有2歲以下嬰兒的父母,結果發現近3成嬰幼兒每晚睡眠少於8小時,而嬰兒不酣睡而醒來,普遍家長認為基於發噩夢、肚餓、室溫和需要換尿片等。

【澳洲】一項針對6~12個月大嬰兒的研究指出,有36~45%的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有一項以上的睡眠問題。


研究顯示嬰兒睡眠促進生長激素,促進神經系統和腦部發育成長。

根據研究如果嬰兒每日睡眠不足12小時會,專注和集中力都會較差,反應遲鈍,對外界事物失去興趣對智能及認知能力有很大影響。可是同一時間,睡眠不足也導致嬰兒容易肥胖

記著睡覺前讓他多吃一點,準備溫暖舒適的床被,把嬰兒包好猶如在懷抱中,在幽暗安靜的環境中睡覺,別再輕拍,讓他一睡到天亮。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分析蹈海問題


首先看蘋果日報的報導

少女蹈海消防岸上觀望
僵硬依照指引辦事
警員搶先落海救人


【蘋果日報】一名少女昨凌晨被發現在銅鑼灣避風塘蹈海自殺,當少女在離岸不遠處載浮載沉時,有首先到場的消防員只在岸上用電筒「照住」女事主,被指當少女是「浮屍」查看,而沒有落水救人;反而一名到場警員當機立斷跳落海救起少女。女事主昏迷送院,正在深切治療部與死神搏鬥。

蹈海女子年約 20餘歲,穿灰色吊帶小背心、白褲,蓄長髮及身材瘦削,由於身上並無身份證明文件,警方未能確定其身份。

昨凌晨 4時許,區姓青年偕女友坐在銅鑼灣東區走廊入口對開避風塘的行人天橋底樓梯級談心。當時見到女事主由灣仔向着他們迎面行來,步履不穩,掠過他們身後朝天后方向行去。


衝鋒隊警員趕至,即跳落海救女事主。


首先趕至的消防員未有即時落水,只站在岸上用電筒照着蹈海女子。

只在岸上用電筒照

約一個小時後,一名晨運婦在行人天橋上做運動,發現女事主獨自行落避風塘碼頭梯級。她事後說:「我見佢(女事主)越行越落啲石級,見佢擰住電話好似講緊電話……突然間我再望,佢落咗水郁吓郁吓郁咗一陣,我以為啲水咁污糟仲喺度游水呢?點知一陣間就見佢浮咗喺度唔郁啦!」

晨運婦連忙向坐在橋底區姓青年與女友大聲呼救,他們查看發現女事主在海面載浮載沉,立即報警求助。消防約在 5分鐘內到場,一隊衝鋒隊警員亦差不多同步抵達;當時女事主離岸僅10呎,背向天臉向海一名灣仔消防局隊員站在岸上,竟未有即時跳海救人,僅在岸上用電筒照住事主,當作「浮屍」查看一番。此時,一名衝鋒隊警長獲報案人告知女事主墮海不久,立即大喊:「佢跌落水 5分鐘咋,仲唔落去!」一名衝鋒警員已卸下裝備,率先跳落海救起女事主,消防蛙人未及落水與警員合力將她抬返岸邊。女事主被救上岸時昏迷不醒口吐白沫,送 院搶救留醫深切治療部,情況危殆。

對於有消防員到場被指沒有落水救人,消防處發言人表示,消防員接報 5分鐘到場發現有人在海面載浮載沉,因按照救人指引,為雙方安全計,消防員落水需用救生繩索綁住腰間,以方便同袍拉返岸。正當消防員綁繩之際,警員已跳落海,而女事主浮沉的位置接近岸,消防從旁協助將她抬上岸。

發言人強調,「從來冇當事主為浮屍」,警員只較消防「快咗一步」,救人過程約 10分鐘,已將女事主送院搶救。

現在看幾個重點:
1)消防人員應該知道自己用了多少時間抵達現場。大約5分鐘。墮海的人如果腦部缺氧三分鐘,便很容易出現腦幹死亡。因此時間是非常關鍵,行動要快。另一方面,在車上應該匯報現場的情況,以便準備及計畫
2)首先抵達現場的消防人員要確定墮海人士的位置。如果現場太暗,才需要電筒。可是現場是碼頭,有街燈。根據短片消防人員電筒照了5秒,已經不切實際。
3)落水救人要判斷水域是否安全。如果附近有強水流,或暗湧,或排水口甚至抽水站,便需要用救生繩索綁住腰間,以方便同袍拉返岸。有沒有排水口抽水站應該早已知道。根據短片,風平浪靜,人與碼頭相距不遠,可以相信是安全,應該可以馬上直接落水救人。
4)行動時,要判斷墮海人士的狀況。消防人員抵達現場的時候,墮海人士已經沒有反應,並且浮在水面,應該可以排除女事主會堅持自殺而襲擊消防人員的可能。
5)救人指引應該是從救人經驗累積下來,讓新消防人員很快達到有經驗的水平。墮海是常見的意外,那個救人指引應該要照顧常見的意外。外國會為不同類型的情況製作救人指引,譬如洪水拯救指引標準水面救緩指引等等。一般指引都要求行動迅速,因應現場預先計畫,特別是一隊人拯救,要分工合作,同步進行以達到快速的效果。

現在看幾個問題:
1)岸上有街燈,為什麼首先到場的消防員仍然用電筒「照住」女事主最少5秒?
2)風平浪靜,為什麼消防員仍然要綁繩?
3)女事主沒有反應,為什麼消防員仍然不馬上直接落水救人?
4)救人指引本來是怎樣?是仔細具體的程序,還是原則性的程序?
5)消防員是否真的跟從救人指引?
5.1)如果完全跟從救人指引,而救人指引是具體的程序,大眾固然發現消防員不能因應環境而採取行動,但是指引本身不是有問題嗎?指引本身是否一個無條件的單一程序?
5.2)如果完全跟從救人指引,而救人指引只是原則性的程序(需要判斷情況),便是消防員的判斷費時失事和判斷失誤。
5.3)如果不跟從指引,那位消防員固然失職,但他所接受的是怎麼樣的訓練?
6)如果救人指引不能達到救人目標,不是需要檢討嗎?
7)女事主早在一個小時前,已經步履不穩,是否醉酒,病重,還是吃了藥物?真是意外,還是女事主的意料之中?8)報導方面, 標題寫消防岸上觀望,但內文提到消防員綁繩是準備救人,是否前後矛盾,標題是否譁眾取寵?
9)衝鋒警員要卸下裝備,才跳落海救起女事主,是否仍然太慢?應否只卸下警槍?
 10)專業的拯救該依靠個人才智,還是依靠拯救計畫與平日訓練,還是兩者兼備?

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自由與責任

捍衛自己言論自由,先要不濫用自由,對自己言論負責,減少別人對自己加強監管。正如美國投資機構,如果能夠對投資者負責,避免不必要的風險投資,避免社會受到金融海嘯的衝擊,美國政府自然不會加強監管金融業,投資機構大部分的自由仍然能夠保持。自由與責任其實是一個套餐。

為何如此?社會中,雖然每一位成員的自由是固有的,但不是無限制的。當行使自由的時候發生衝突,社會需要根據互相明瞭的原則來處理的。這些原則往往以法律方式呈現。譬如當國家出現緊急的情況,民間的自由自然受到更大的限制。譬如當行使自由導致他人不能有尊嚴的生活,違反了世界人權的原則,這些行為自然受到法律限制。這些法律限制提醒我們自己的責任。

朋友說這個概念是個理想。在現實生活中,美國人往往不是這樣看。對於他們,自由比天高。責任跟自由沒有關係,只是個題外話。

當然大部分這樣看或者不這樣看,不能判斷對錯。對錯要理性來判斷。要知道各個原則的優先次序。譬如,人命安全為首,公正尊嚴為次,知情權再次一級。

朋友說,可悲的是世界很多事情都不這樣著想。往往牽涉權力與利益。美國常常利用人權來與別國談判以爭取更大商業利益。

我們平常人常常把一個國家看成一個人,把國家行為看成慣常模式。其實,特別是行民主制度的國家,內部充滿不同利益集團,他們之間的衝突競爭是通過民主制度得出最後結果。利用人權來爭取更大商業利益是美國鷹派的模式,信奉人權為教條的往往是美國鴿派的模式。當共和黨主政,就是鷹派勝出。當民主黨主政,就是鴿派的天下。希望民主黨能夠修正共和黨以往所犯的錯誤。

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層層解讀Inception (潛行凶間) Part 5


關於Inception的影評浪潮此起彼落,在香港看來,很久沒有這樣的熱鬧。上一次,應該是Matrix了。香港年輕一群的思考高潮很久沒有出現。

細心觀察,文化評論人從電影看到中西文化的分野,雖然手法類似,但西方文化側重心理學課題-潛意識,香港的再生號卻以思念為主題。

影評人也習慣了從講故事,角色安排,美學,聲效等各方面評價一番。故事當然比較平鋪直敘,緊張的高潮由多層夢境層壓式堆疊出來,唯有雪山堡壘重複式鋪排讓人感到疲憊,角色安排還合適,聲效能夠拉動情緒。創新?當然不是。只是多層夢境比較新鮮。經典,暫時應該不是,因為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

哈哈,修讀工程的學生卻看到電影內的數學模型,其實數學模型只是表達一些意念,認真計算就捉錯用神,而科幻迷聲討一番,認為潛行凶間以外,其實有很多科幻空間。

女專欄作家以個人風格來看Inception,希望以夢來實現理想,以夢來追尋快樂,以夢來逃避邪惡的現實世界。

男專欄作家看到香港男人以Inception來表現感性,提高品味,引來女士的垂青。西片佛學為小農社會帶來很大衝擊。

千多年前的中國社會曾經被受佛學衝擊。魏晉南北朝,佛教開始傳入,北魏君主信奉佛教。由於佛家主張出家離愛慾注重出世,與儒家高舉仁政注重在世人倫,格格不入,但促進了南北朝的清談。唐朝佛教由盛轉衰,到了宋初佛教復興,佛學慢慢吸收了中國文化,儒家道家思想也吸收了佛學中的哲學理論。於是在宋代產生了新儒學,重建儒學架構,後來被稱呼為宋明理學。理學高速發展,成了非常寶貴的文化財產。

2010年9月6日 星期一

層層解讀Inception (潛行凶間) Part 4

其實根據一些夢境分析,電影內的各個夢境都有一些暗示。

首先,第一層夢境市區下雨。雖然或多或少這是化學家Yusuf的夢,發夢前喝了很多酒。夢裡下雨,一般暗示心靈的洗滌,開始人生一個新階段。對於剛剛失去了父親的Robert來說,就是人生一個新階段。可惜,父子關係的死結好像永遠解不開,讓他感到非常無奈。這種無奈是受害被困的角色,投射出來的夢境,常常出現被騎劫或者被拹持。當然建夢團隊如此設計,也是為了測試Robert的防衛。


第二層夢境的酒店,酒店表面是熱情招待,暗示需要幫助,關心,而自己是無家可歸。Robert失去了父親的支持,又要面對人事上與競爭對手的挑戰,當然需要幫助和關心。男主角Dom Cobb以潛意識保安專家身分保護Robert,支持他闖入他世叔伯Peter Browing的夢境。



第三層夢境是守衛深嚴的雪山堡壘。堡壘不但代表目標人物所抗拒的一些事情,但也代表那種不能明瞭的感覺。Robert最不能了解為何父親從來沒有愛他。父子的緊張關係完全以堡壘方式呈現。

第四層夢境是規模很大的海邊城市,是男主角兩夫婦所建立。城市是一個複雜的結構,暗示事情複雜,建築物可能是個依靠,但全部空無一人,代表沒有朋友的支持。男主角要獨力面對複雜的問題。另一方面,雖然兩夫婦建立的是海邊城市,其實也是荒漠一片,好像一層層保護他們的家庭,但也是他們探索精神的投射。

有錢人齋藤的夢境是一個很大的宮殿。宮殿是他的家,也是代表他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他的影響力和權力。金碧輝煌的宮殿自然權力很大。


自從Cobb後悔害死了Mal,便不能自然地發夢,需要依靠機器的幫助。為了避免Mal破壞自己的夢境工作,唯有依靠Ariadne來擔當夢境建築師。身為建築系學生,創意無限,把巴黎變成一個盒子,一個盒子迷宮。

在夢中,建立迷宮是夢境建築師的職責,因為他/她要把目標人物困在迷宮中,好讓隊員爭取時間工作和逃避攻擊。因為時間無限延伸,夢境建築師設計的夢境卻是有限的,目標人物離開迷宮只是時間問題。於是,建築師Ariadne利用了數學的模型,把三維空間變成了類二維的密封非歐空間,便製造了一個循環不息的迷宮,讓目標人物困在迷宮中不斷跑圈。當然避免目標人物發現不對勁,要使用順滑的流形為基礎。微距離看流形(非歐空間)很像日常的歐幾里得空間,但宏觀來看其實是環型的密封非歐空間。

解釋夢境我們有時候需要創意,有些解釋電影的人也很有創意。有人發現,Ariadne的計算4層夢境時間的表現超越了Dom Cobb,像老手多於新手。齋藤對他的信心超乎想像,離開Limbo宮殿時神態自若。然而無獨有偶,齋藤與Mal也叫他跟隨命運的步伐。當Dom Cobb看見自己的太太在酒店對面房間的窗口出現,猶如夢境,不能跨越的障礙意指關係上的隔膜。等等跡象不禁令人懷疑,Dom Cobb所謂的現實世界其實是他的夢境,Inception早已經開始,Dom Cobb成了Inception的目標人物,Ariadne就是設計Dom Cobb的夢境,齋藤有可能是更大的建夢團隊的隊長。可能他太太Mal早已經籍著墮樓離開夢境,為了丈夫解除心結儘快清醒,最後找到齋藤與Ariadne安排這次Inception。

當我們看見導演與Dom Cobb的造型十分相似,不禁要問Dom Cobb是否代表導演,來表演自己夢境中的救贖?電影的詮釋層層疊疊,究竟是導演的精密計算,還是眾多影評人的功勞?

這個影評浪潮看來席捲全球,歐美各地此起彼落,香港浪潮仍然持續,下一部分且看香港影評浪潮如何。

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層層解讀Inception (潛行凶間) Part 3

上回說到男主角營救齋藤後,與子女團聚。現實,還是仍然在夢境?夢如人生,有時候人生如夢。建夢團隊時常出入真假難辨的多層夢境,他們也需要一些工具來分辨。Cobb教導Ariadne要製作一個完全屬於自己,只有自己才知道的圖騰,放在自己的身邊隨時使用。

其實有沒有考慮Cobb對圖騰的依賴,也是一種心理的投射。我們可能忘記了Cobb的圖騰-陀螺其實由他的太太Mal所製作。他籍著圖騰懷念他太太。

為什麼Cobb的圖騰是個陀螺?因為他知道根據物理學,陀螺在現實世界最終會停下來,當它不斷旋轉,便代表還在夢境。

為什麼別讓他人知道自己的圖騰?因為如果人家知道了而又在分享夢境,他對圖騰的幻想會影響圖騰在夢境的表現。而且夢裡一切可以由做夢者所設計,包括夢裡的圖騰。


陀螺所代表的真實性是難以掌握。陀螺究竟是真實的表現,還是Cobb的潛意識讓它看來真實。正如大陸很多媒體信息都經過中宣部處理,究竟那些和諧信息代表真實,還是中宣部讓它看來真實。


我們把電影故事當作真實,難道不就是導演的夢境嗎?我們不是在分享導演的夢境嗎?我們的一生又是否別人的夢境?莊周夢蝶,不知道是莊周發夢化作蝴蝶,還是蝴蝶發夢化作莊周。正如Cobb探訪Yusuf的地牢,裡面大部分的人都每日睡覺差不多20小時,負責人告訴Cobb他們來到這裡等待被叫醒,夢境對他們來說就是現實。


最後的片段充滿了疑點。隊員目送他離開,目標人物送他離開,海關也是送他離開,全程不發一言,仿如夢裡。與孩子團聚,每個細節也仿如夢裡。從多層夢境跳躍方式甦醒更是不可思議。雖然如夢的拍攝手法是結局的慣常技巧,但更像交代他還在夢裡。

可悲?實不可悲,至少男主角解除了心結。試想Cobb多麼後悔在太太腦海中植入構思,導致太太自殺,惹來警方誤會他是兇手,因為被通輯而離開一對子女。現在完成了齋藤的計畫,齋藤兌現承諾,讓他回到家中,與孩子快樂團聚,完了他的夢想。當然各地觀眾對此又有不同的詮釋。

夢,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既代表我們的渴望,也反映了我們內心隱藏的世界。下一部分慢慢仔細分析。

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層層解讀Inception (潛行凶間) Part 1

(Copyrighted by Deviant Art 2010)

兩個星期前看了潛行凶間(Inception),久久未能透露心中所想。其一是這套電影比我想像中好看,其二電影帶來很多讓人深思的問題,其三層層解讀玩味甚深,其四對近來熱烈的解讀狂風也有陣陣的體會。最後花了很多時間構思寫這篇文章。

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用雙腳走出美麗人生


今年中國達人秀出現了一位23歲的年輕人。雖然他失去了雙臂,但他非常喜歡彈鋼琴。他苦練多年,彈得一'腳'好鋼琴。對於他來說,生命只有兩條路,要麼趕緊死,要麼精采地活著。


2003年,美國街頭出現了一位自彈自唱的男人。憑著雙腳好功夫,精采地表演彈結他。

只要肯付出努力,生命自然有火花,殘而不廢,無愧於自己。反觀有些健全的人,浪費青春,虛度光陰,謀殺自己的才華,自然抱憾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