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重寫) 學英語


學英語,以閱讀為最易,聆聽次之,說話則較難,書寫尤甚。香港許多人英語寫得平庸,皆因英語教育偏重公式英文。儼如古代八股文,環環枷鎖,文章如何起舞?

英文寫得好,絕對要在自由英語世界中鑽研多年。英語是民主和自由的語言,是表達個性的工具。在極權社會裡,學英文,永遠不可能好。

相反,美國大選,辯論滔滔,民主金句,千古傳頌,就是學英文的黃金機會!

英文寫得好,要千錘百鍊,要以短勝長,要以簡制繁,要捕捉網絡時代節奏,每每講求一擊即中。誰會在乎好似阿婆紮腳布既萬言書呢?

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平仄略解

平仄,是用字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自中古漢語,已經有四種聲調,分別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聲調凡有高低變化,皆稱為仄聲。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

譬如:

原句:北極朝廷終不改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如何找到文字的平仄?先查字典.

先看拼音:bak1 gik6 ciu4 ting4 zung1 bat1 goi2
對應平仄:    ?  ?   ?    ?

然後看調:bak1 gik6 ciu4 ting4 zung1 bat1 goi2
當中1,4為平聲
對應平仄:仄  仄  平              仄  仄





轉載:無法領略

教育局頒布的高中中國語文「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包括唐詩和宋詞各三首。第一首唐詩是王維的五言律詩《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本詩首句不入韻,按近體詩格律,第二、四、六、八句的最後一字必為平聲、押韻;第一、三、五、七句的最後一字,必為仄聲。

按粵語的平仄,這首詩的每一句都是符合格律的。可是,如果用普通話來讀,便出問題了。如上所說,格律規定第七句的最後一字應為仄聲,但詩中該位置的「歇」字,普通話是平聲(第一聲,陰平),於是犯了律詩大忌!

另一首指定唐詩是杜甫的七律《登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這首詩是仄起平受,第五句的平仄應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用粵音讀時完全符合;但普通話是「仄平平平平仄仄」,第二字撞了聲;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是不容許的。

懂平仄的讀者自然知道,上面兩個問題都是因為普通話沒有入聲。由於同一個原因,用普通話學宋詞,問題可能更大。教育局指定的三首詞,包括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李清照的《聲聲慢‧秋情》。兩首詞都用了入聲韻,那就要考起說普通話的學生。例如《赤壁懷古》裡「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的「傑」,以及「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的「發」,都應押入聲韻,但在普通話這兩個字都是平聲(「傑」第二聲,陽平;「發」第一聲,陰平)。

李清照的名句「悽悽慘慘戚戚」更麻煩,普通話的「戚」字不但由入聲變成平聲,而且讀音和「悽」一樣,於是讀起來變成「悽悽慘慘悽悽」,原來的味道全失掉了。

用普通話學詩詞,問題不限於缺了入聲。問題的根源,在於唐詩宋詞的格律是按中古漢語語音形成的;由於普通話的聲調跟中古漢語語音差別太大,所以用普通話誦讀唐詩宋詞,無法領略本來聲調的味道。

來源: http://www.am730.com.hk/column-303626


近年奇怪小學中文

例子:蒸出來的飯要不硬不軟。

正解:蒸出來的飯要軟硬適中。

不硬不軟,聽起來似貶義。



例子:泡泡變幻着很多顏色。

正解:泡泡顏色不斷變幻。

變幻是形容自己狀態改變,而不是改變他者的狀態。如果要擬人,可寫成「泡泡沾上各種顔色」。



例子:家庭友善計劃

正解:家庭善待計劃

計劃目標是企業要善待員工家庭,而非員工家庭扮友善。「家庭善待計劃」的結構可與「環境保護計劃」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