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威力強大的颱風靠近香港卻最終不敵冬季季候風,跑到台灣去。雖然遠走他方,但仍然是城中熱話。特別是它的名字,被認為香港天文台盲從大陸叫法。它的名字就是Megi。
為什麼’香港’的颱風要南韓給名字?因為中港台日韓都監察東南亞的颱風,各地氣象局交流時為了避免信息混亂,2008年彙編了颱風名字表,每一個地區都提供十幾個名字,配以英文版本。因此,別盲從附和地批評香港天文台沒有思考如何改名。
好了。鮎魚的鮎,是否大陸的寫法?先要知道鮎字的來源。
翻查清朝康熙字典,說唐朝的《唐韻》,宋朝的《集韻》,元朝《古今韻會舉要》都指出讀音為奴(n-)兼(-im)切,音拈(廣州音nim)。東漢《說文解字》鮎,鯷也。《爾雅·釋魚註》說,鮎別名鯷,江東通呼鮎爲鮧。北宋嘉祐年間的《本草圖經》說,鮧背靑而口 小者名鮎。周益公記:宜興洞有四足鮎。宋乾道六年,行都北關有鮎魚,色黑,腹下出人手於兩旁,各具五指,此魚妖也。另外,《集韻》《正韻》指鮎又可以讀-尼(n-)占(-im)切,音黏(廣州音nim)。意義相同。
從此推論, 鮎不是大陸的寫法。
嘿!這個鮎魚讓人想起那個鯰魚,那個鯰魚效應。鯰字不曾在《說文解字》,《康熙字典》出現,但我們可以用電腦輸入鯰字。用原本的倉頡輸入法卻不能輸入鮎字,難道鮎字不是中文字嗎?
現在我們電腦用的中文字都是根據倉頡輸入法來編排。倉頡輸入法在1976年發明,其字庫是在當時中華民國教育部的國語辭典內選擇一萬二千字。可見,能夠輸入的都是中文字典內的字,不能夠輸入的卻可以是中文字。輸入與否,不能界定是否中文字。
不如看看國語辭典的歷史。國語辭典於1926年開始籌備,1931年開始編輯,到1945年才完成。1976年至1978年開始重編工作,到1981年完成。有理由相信當初的倉頡輸入法是使用1945年的版本。
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 成書的《康熙字典》只收錄了鮎字。1945年版本的《國語辭典》收錄了鯰字。1994年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只收錄了鯰字,反而香港廣智書局於1981年出版的《新字典:國音粵音》只收錄了鮎字。《新字典》的國音是指台灣的國語音,難道沒有參考1945年的《國語辭典》?無論怎樣,鮎字歷史悠久,鯰字後起之秀,不早於清代中葉開始出現。在現時簡體字中,其實都有鲶鲇兩個字,而且日本也有鮎鯰兩個字。
鮎魚,鯰魚,是否相同?中文字典中的鮎魚,頭大,尾巴扁,皮膚帶有黏質,沒有鱗,可食用。中文字典中的鯰魚隸屬鯰目鯰科魚類。頭大而扁,嘴闊,上下頜有四根長鬚,無鱗,皮膚多黏液。背蒼黑色,腹白,背鰭、胸鰭上棘刺有毒。約有二千五百多種,分布於世界各地。生長於河湖池沼中,白晝棲伏水底泥中,夜晚出來活動,以小魚、貝類、蛙類等維生。兩者非常相似。
日本字鯰(ナマズ - namazu),即南韓的메기,學名為Silurus asotus,又名catfish,鯰形目鯰科鯰屬。特點是頭大而扁,無鱗,皮膚多黏液。這個種類跟香港的塘虱差不多,因為塘虱是鯰形目,學名胡子鯰。
日本字鮎(アユ - ayu),即南韓的은어(銀魚),學名為Plecoglossus altivelis altivelis,又名sweetfish(香魚),胡瓜魚目香魚科香魚屬,頭小,全身細小圓鱗,具脂鰭。
可見日本字的鮎魚不是日本字的鯰魚,更不是中文字的鯰魚。日本字的鯰魚是指中文字的鮎魚。從這裡可以估計日本字鯰於台灣日治時代在中文領域中流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