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90後是沒有意義的分類

香港報紙常常使用80後。80後其實是內地慣用語,指80年到89年出生的青年。

可惜,這是沒有意義的分類。新聞觸及社會問題,社會問題圍繞價值觀與社群行為現象。兩者都受到成長時候所出現的科技和政治局勢影響。

譬如,1934年,二次大戰結束,核武威脅全球,國際政治鬥爭舞台,不容有失。香港在冷戰雙方狹縫中生存,這一代算是原子世代或者冷戰世代。1966年文革開始,大量難民逃離家園,香港成了避難所,製造業開始蓬勃,這一代算是難民世代或者工業世代。

70年代,金融業興起,免費電視服務誕生並且深入民心,全面影響市民生活方式,可算是電視世代的開始。80年代,電子玩具興起,所以開始電玩世代。90年代中期,全港市民炒樓炒股票,小朋友炒郵票,是瘋狂的炒賣世代。

96年互聯網登陸香港,直到2000年後才全面改變電腦行業,傳媒生態,是網絡世代。2003年後,一方面政府政策頻頻失誤,民怨日深。另一方面,用戶主導互聯網,傳統媒體影響力降低,主流走下坡,小眾卻冒起。雖然社會結構變化少,社群互動激化多。這可算是變動分化世代。

我們的社群是否割裂方式分類?是否單獨接受某個時代影響?看來不是。因為往往各樣影響都累積在我們身上。

譬如大約60年代出生的人,兒童時期見到難民苦難,青少年時接觸金融業和電視業,中學畢業後容易投身金融業和電視業。這代人一般表現務實。

大約70年代出生的人,兒童時期受到電視文化影響,青少年時迷戀電玩,大學畢業後投身炒賣行業。這代人比較愛玩愛聰明。


大約80年代出生的人,兒童時期受到電玩文化影響,青少年時見到股災樓災非典,大學畢業後不清楚將來如何。這代人比較依戀電玩的重新再來,對現實則比較迷茫。


大約90年代末出生的人,兒童時期感染股災樓災非典的悲傷,青少年時面對大量教育改革,唯有在互聯網尋找支持自己的力量,依戀網絡環境,比較難適應工作環境。

其實,可以見到很多80後都依靠網絡,與90後容易溝通。部份能夠掌握電子技術的70後也容易適應網絡環境,適度活躍於網上。唯獨60後,無法了解電玩,電腦和互聯網,所以與90後無法溝通。縱使他們能夠適應當代技術,他們的觀念很難在上年紀時改變。

從以上簡單分析,可以估計會出現以下組合:

  1. 純電視世代
  2. 純電玩世代
  3. 電玩+炒賣世代
  4. 電玩+網絡世代
  5. 炒賣+網絡世代
  6. 網絡+變動分化世代
  7. 變動分化世代
  8. 電玩+網絡+變動分化世代


跟從性質分類不等於跟從年代分類,社群的特徵組合是千變萬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