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8日 星期日

牡丹亭


因愛而死,因愛而生。如此奇情,竟然是出自明代湯顯祖所寫的著名崑曲劇目牡丹亭。明代是保守制度最發達的時期,也是最壓抑人性的時期。湯顯祖因對官場失望,憤而辭官,埋首編寫牡丹亭等戲曲的劇本。

牡丹亭講的是杜太守的女兒杜麗娘在遊覽花園後夢見一位書生名叫柳夢梅。從此傾盡痴心,醒來茫然哀傷,更一病不起,只願葬在梅樹下。麗娘死後到黃泉,見到判官。判官自認多情之人,知道了麗娘的一片痴心,便幫她查姻緣簿才知道柳夢梅是真有其人,並且與他有緣份。判官讓麗娘返回人間尋找柳夢梅,並給她回魂香。當她返回陽間,已經時隔多年,父母都已經不在,非常感觸。奇蹟來臨了,書生柳夢梅來到梅花觀,不知道前身是杜太守府第,拾到了一幅畫。見到畫中美女,情根深種,不斷叫喚她。終於他把麗娘叫回來。雙方開始幽會,並立下盟誓。麗娘利用判官給她的回魂香復生。他們終於可以結婚並遠走他方。

整個戲劇以癡情貫穿。憑著癡情衝破了所有障礙,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可以說是湯顯祖對當時社會的控訴,也可以說是在壓抑的社會中只能憑夢來逃避世俗枷鎖。

崑曲在明朝十分流行,劇本所用的台詞都經過多番的琢磨,工整瑰麗,情感豐富,演員舞姿及身體型態優美,唱腔溫柔細滑,被稱為水磨腔。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恁般景緻,我老爺和奶奶再不提起。
朝飛暮倦,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第十齣《驚夢》

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
---第十二齣《尋夢》

睡起無滋味,茶飯怎生咽?
---第十二齣《尋夢》

可惜的是,到了清朝中葉,崑曲變成陳腔濫調,形式僵硬,用詞過分修飾,漸漸與社會脫節。沒落後直到1956年,因為一劇十五貫符合了天時地利人和,重新得到觀眾賞識,崑曲便從此復活。情況就像杜麗娘因愛而復活,兩者都充滿傳奇色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