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聖誕節的名字

為什麼聖誕節的英文名字是Christmas呢?早在古英語Christmas是Cristes mæsse,即拉丁語所拼寫希臘語的Christos missa,解作基督的彌撒。自從14世紀,英國西南部德文郡的牧師Richard Smart首次在頌歌中把兩字合成一個字,Christmas就誕生了。

由於希臘語的Christos(Χριστός)以Χ開始,所以縮寫Christmas便是從1100年的Xres mæsse,1551年英語的X'temmas,演變到現在的Xmas。

有關文章:聖誕節的主角

2009年12月26日 星期六

聖誕節的主角


聖誕節剛剛過了。聖誕節的主角-耶穌基督(Jesus Christ)的名字究竟怎樣而來的?

英語中的Christ其實來古代英語Crist,拉丁語的Christus,希臘語的Χριστός(khristos )。是從khriein(to rub, anoint,塗上油的/受膏者)引申而來的。那麼被塗上油的人士跟救世者又有什麼關係?

在遠古的希伯來,受膏是一種宗教儀式。他們會用芳香的油、奶、水、融化的牛油或其他物體傾倒或塗抹受膏者的身上,以表示引入了神聖的能力。在利未記,詩篇等章節均把大祭司和國王也被稱為「受膏者」。

馬太福音16章16節"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 神的兒子。"(And Simon Peter answered and said, Thou art the Christ, the Son of the living God.)於是,耶穌就被稱呼為「受膏者」。

因此,基督不是耶穌的姓氏,而是一個稱號。另外,Christ這個字翻譯自希伯來語的Masiah,即英語中的Messiah,彌賽亞,伊斯蘭教的麥西哈,意思為「被神選定」。

那麼,耶穌Jesus應該是他的名字。其實又不盡然。英語的Jesus,來自拉丁語的Iesous,希臘語的Ἰησοῦς(Iesous),希伯來的Yesua或者希伯來-亞拉姆語的Yehoshua(Joshua約書亞)。Yehoshua的shua解作拯救。整個意思是"耶和華就是來救世"(Jehovah/Yahweh is salvation)。

不簡單的人物,不簡單的名字。

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綠色技術-電漿氣化技術



每一個城市每一天都製造大量垃圾。利用堆填的方法,很快耗用了不少土地。利用焚化的方式,卻又產生大量的毒氣。譬如,台灣曾有一所焚化廠,沒有根據規定的一千度來焚化垃圾,為了節省電力,只有六百到八百度,垃圾可能因此燃燒不完全,有毒氣體不能完全分解,造成空氣污染,而且排氣吸附活性碳未定期更換,導致散布污染物,被台灣環保署建議高雄縣政府勒令停工

同一個時間,任何城市都需要大量電力。為了避免污染,人類都積極找出更多的再生能源。如果能夠把不用的垃圾當作發電廠的燃料,城市的電力變成源源不絕。

焚化垃圾需要多少電力?焚化垃圾所產生的電力有多少?怎樣避免污染?電漿氣化技術提供了答案。

什麼是電漿氣化技術Plasma Gasification?



首先,垃圾被送入一台機器,攪碎成小塊。然後送入一個密封不銹鋼容器,裡面充滿了氮氣或普通空氣的等離子室,又稱轉換器。在兩個電極之間製造650伏特的電流,這道橫掃空氣中的電子束產生等離子體,所產生的溫度大約5000度至8000度。

穩定的電流通過等離子室擁有十分龐大的能量,足夠把垃圾碎片分解為各種元素。副產品為玻璃樣物質為原料的高強度瀝青或家庭磚和“合成氣”Syngas。

合成氣是一種混合物,包括氫和一氧化碳,它可以被轉換成燃料,如氫氣,天然氣或乙醇Ethanol。合成氣在離開轉換器時候的溫度大約有2200華氏。然後被送入一個冷卻系統以便產生的蒸汽。這些蒸汽用來驅動渦輪發電,當中大約五分之一的電力足夠推動轉換器,其餘的則可以用於工廠的加熱或電力的需要,或直接賣回給電網。

因此,除了為社區的電網供應電力,又可以保證整個焚化機組的電力需要。它還生產原材料,出售的利潤可以回饋用戶。

這個技術已經是個可行的方法,在日本群馬縣吉井町,台灣國立成功大學,英國牛津郡普雷斯頓,加拿大渥太華(Plasco Energy Group Inc.)都開始採用。唯一可惜就是現在的成本很高,技術很新,而導致處理量很小。



希望中國能夠吸收這個技術,把成本降低,為減少污染,減少溫室氣體,提高回收原料效率,來造福社會。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綠色技術系列-聚焦太陽能



太陽能電池板雖然面世多年,轉換比率仍然很低,需要大量太陽能電池板才能獲得足夠的電力。轉換比率高的太陽能電池售價較高,舊式太陽能電池則比較便宜。

折衷的方法就是模仿衛星信號接收器,利用大量鏡子反射太陽光,並且利用電腦追蹤太陽。鏡子成本比太陽能電池低,於是整體成本就能下降。




另一方面,夏天陽光普照,商業大廈卻遮蔽了很多地方,室內環境卻耗費電力照明。不但浪費陽光,還浪費電力。美國科學家明白了這個道理,猛然發明太陽能照明系統,直接把陽光導向到室內。唯一耗用電力的地方就是追蹤太陽方向來調整集光器的方向。所需電力大約等於一個燈泡。另外,為了減低成本,採用新的塑料鏡代替傳統玻璃鏡。這樣新技術能夠避免塑料高溫變形。詳情請看這裡






日本已經開始在各地使用。台灣早已經醒覺。香港呢?

神荼鬱壘



神荼鬱壘是什麼?其實就是我們的一對門神。



神荼大多手執斧鉞居左;鬱壘則手握金瓜鎚居門右。
此類門神為道廟所採用,如台南市天壇者是。其源起已如文前所述。
「二神」之造型,據【封神演義】描述,神荼是「面如藍靛,眼似金燈,巨口獠牙,身軀偉岸,方天戟上縣豹尾」;鬱壘是「面似瓜皮,口如血盆,牙如短劍,髮如硃砂,頂生雙角,加鋼皮斧似車輪」。

根據康熙字典,引用東漢泰山太守應劭的《風俗通》,上古時期有神荼鬱壘昆弟二人,能看管百鬼。十二月歲竟乃畫神荼鬱壘,並且掛於門前來闢邪。

其實《風俗通》也是引用別處,謹按《黃帝書》「上古之時,有神荼與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有桃樹,二人於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神荼與鬱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禦凶也。」

昆弟是什麼?昆弟是兄弟,能稱兄道弟的親密好友。度朔山則始見於山海經,是東海的山脈。

讀音方面,根據字典,神荼鬱壘的粵音不是唸作"神圖鬱呂",而是唸作"神書鬱律"。奇怪的是,只有神荼的荼,才讀作"書",只有鬱壘的壘,才讀作"律"。情況就像吐谷渾的粵音,不讀作"兔榖混",而是"凸肉混"(漢語tu-yu-hun)。

荼,唐韻,正韻(明),同都切,音塗。西周時期,《詩‧邶風‧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秦漢時期的《爾雅‧釋草》:荼,苦菜。根據康熙字典,荼又有另外好幾個音,宅加切(唐韻),直加切(元代六書正偽);時遮切=闍(宋集韻);余遮切=邪(宋集韻)。荼陵就是唸作邪陵。當荼作為姓氏,也唸作邪。

然而,壘又如何?根據康熙字典,宋代廣韻-力(li)軌(gui)切=lui,宋代集韻和元代韻會,魯(lu)水(shui)切=lui。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壘就是軍壘,始見於周禮夏官。另外,壘又可根據宋代集韻讀艮(gen)斐(fei)切,即gei,形容山的外貌。

在追查粵語讀音中,仍然有幾個問題。為什麼字典引用的讀音,最早只是唐代的唐韻呢?因為,中國最早的韻書就是隋朝的切韻。唐韻是根據切韻來修訂,所以難以追查西周秦漢時期的讀音。

切韻,唐韻,集韻,正韻是否記錄粵語讀音?當時粵語地區被稱呼為南蠻之地,地位不及中原河南(中州)一帶,好明顯韻書是記錄中州音。幸好,這些文字在秦漢時期從中州傳入領南,粵語讀音最初應該跟從中州音。可惜,隋朝是五胡亂華之後,自漢朝以來200多年,隋朝中州音已經混入了五胡之音,應該與嶺南粵語分道揚鑣。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呼籲大家少吃肉

環保的呼籲

少吃肉,讓我們有多點健康



減少吸收飽和脂肪,減少疾病。




少吃肉,讓我們有更多食物




少吃肉,溫度上升自然小

牛隻臭屁糞便都產生大量沼氣。沼氣是溫室氣體,加速溫度上升。


少吃肉,少砍伐樹林




否則無論島嶼國家,還是歐洲城市都面臨同樣命運。

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唐韻 烏候切
集韻(宋),韻會(元),正韻(明) 於候切
從謳,去聲。

根據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 漚,久漬也。
西周,詩經.陳風.東門之池 
東門之池,可以麻。彼美淑姬,可與晤歌。
東門之池,可以紵。彼美淑姬,可與晤語。
東門之池,可以菅,彼美淑姬,可與晤言。

春秋戰國時期,考工記註解,漚,漸也。
漚鬱,香氣盛也。
西漢司馬相如上林賦 芬芳漚鬱

水泡。如:「浮漚」。唐代白居易的想東遊五十韻:「幻世春來夢,浮生水上漚。」

水鳥。通「鷗」。列子黃帝:「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

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

聯合國氣候改變大會4大議題



聯合國氣候改變大會的長期行動特設小組展示了各方代表在未來公約應該包含什麼內容仍然意見分歧。可是,對於峇里島路線圖,各國都同意未來公約要有共同長遠的願景和四大部分,一加強遏止溫室氣體的排放,二適應氣候改變,三技術轉移與發展,四融資安排。

每一個部分都仍然有談判繼續。譬如,討論誰應該為長期減排目標加上中短期目標。雄心萬丈的長期目標,橫跨數十年,在調停的幾年間不採取行動的風險與峇里島路線圖要加速朝向可持續未來的野心剛好相反。

就我所看到,根據聯合國的氣候改變的科學報告能夠擬定比較清晰的全球減排目標。可是,卻不能為個別國家制定清晰的減排目標。因為減排目標往往牽涉到國家的其他方面,如經濟,財政,技術,教育,法規等等因素,而且各國對分擔減排比重意見不一,加上美國這個發達國家近乎無意減排,難有共識。幸好,歐盟國家對於貧窮國家要承受發達國家所帶來的氣候災難深表同情。他們願意提供10億到30億歐元在未來3年內協助開發中國家對抗氣候變化的影響。

雖然目標明確,但實際行動卻又是另外一個大問題。第一,美國經常拖欠聯合國會費,2009年達到10億美元。這樣導致聯合國缺乏資源推動計劃。第二,歐盟的資金時期太短。氣候改變的影響是長期的,撥款時間則是短期,造成資金的長期壓力。第三,行動緩慢早有先例。就峇里島路線圖當初的目標,已經有報告顯示進度落後。第四,金額是否足夠。看看,埃及水利工程-阿斯旺水壩-工程開支已經達到10億美元。如果一般水利工程支出是5億美元而歐盟資助一半,歐盟大概能夠支持20項工程。可惜,別忘記氣候災難影響範圍大,20項應變工程是否足夠?

未來公約中的技術轉移與發展及融資安排,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財政支援也是談判的核心問題。

向貧窮國家轉移技術,在某個程度就是犧牲了富裕國家自己的利益。歐盟的氣候公義日漸高漲,非常願意轉移技術。在中國,綠色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已經一日千里。從多晶硅與太陽能電池板的產能過剩,電動車效能高價格低,可見一斑。

其實,中國在應付氣候改變方面,早有佈署。在2004年,草擬了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05年,通過了可再生能源法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辦法。2007年,已經發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並且通過了節約能源法。通過修訂《節約用電管理辦法》、《節約石油管理辦法》、《建築節能管理條例》來完善能源效益標準。中國在草擬辦法很有辦法,但如何貫徹法律規管落實執行則大打折扣。

融資方面,隨著金融海嘯,變得特別難安排。美國自身難保,歐洲則受美國拖累,中國要大量資金推動國內基建。縱使有國家建議以世界銀行來管理資金,在這樣缺乏資金下,南亞,南美與非洲仍然要自求多福了。

除了以上的各部分,減少排放的工具也是討論的一部分。譬如,怎樣減少伐木。森林的萎縮增強了溫室效應。原則上,各國要制止伐木,甚至增加植林面積,來緩減溫室效應。雖然保護樹林不是潔淨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的一部分,但越來越多聲音要求納入機制範圍。


參考資料:
The negotiations in the period up to COP15

延伸閱讀:
氣候談判:香港勿拖國家後腿
峇里島路線圖能改善全球氣候嗎?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全文)

聯合國氣候改變大會開幕影片

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比二氧化碳更利害的甲烷



地球暖化,大家都知道是溫室氣體所導致,而大家的著眼點都在二氧化碳。什麼低碳經濟,碳交易等等已經甚囂塵上。彷彿忘記了溫室氣體的另外一個重要成員-甲烷。

甲烷,俗稱沼氣。主要來自在缺氧環境中生物分解,好像堆填區的微生物會把廚餘分解,產生大量沼氣。煤礦和天然氣開採地方也容易積存大量沼氣,當濃度太高,容易爆炸。除此之外,畜牧業與污水也是重要的沼氣來源。在香港的堆填區,為了安全,會把沼氣釋放並且燃燒。根據資料,香港的溫室氣體有一成就是甲烷。甲烷與二氧化碳相比,其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3倍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美國有農場將人見人憎的牛糞加以利用,轉成電力,未來如果受到企業青睞投資,牛糞還真的會變成黃金。農場上這遍地"黃金",光用看的就覺得臭氣撲鼻。不過賓州的農場主人、華納很有環保概念,他將農場每天收集的牛隻排泄物,透過加熱,轉成沼氣發電。五 千加崙重的牛糞,不僅足夠供應農場電力,還有剩餘產能。牛黃金的市場,潛力無窮。

2006年南京一個奶牛養殖場投資281萬,興建牛糞發電廠,每日可發電1920度。牛糞本來是養殖場的主要污染源,處理牛糞也需要資金。現在,被利用為再生能源,減少了養殖場的電力支出。以80kW發電機組為例子,每年可處理36000噸牛糞,等於1000頭奶牛糞便產量。而機組所產生電力每年可達69萬度,大約等於30萬人民幣。發電後的沼渣又可以當作有機肥料,成為額外收益。僅僅從電力收益來計算,10年就回本。


2007年,蒙牛也開始同樣的項目,投資4500萬人民幣,準備每年發電1000萬千瓦

2008年,洛陽也有牛糞發電項目,投資2168萬人民幣,每年能處理牛糞4.3萬噸,發電359萬度,大約總值156萬。同時,生產有機肥料9000噸,液態肥料3萬噸,收入大約750萬,除稅後有350萬營利。回本期大約4年零4個月。

既然牛糞的沼氣可以發電,污水處理廠與堆填區也可以利用沼氣發電。希望各地政府能夠多加考慮。

http://www.lzbs.com.cn/wb/2007-09/06/content_1232334.htm
http://news.lyd.com.cn/content/2008/9/5/433836.shtml

相關文章:

  1. 減少排放二氧化碳,有望無望

  2. 減少排放,迫在眉睫

  3. 中國控制排放有技巧

  4. 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的方案-碳稅

  5. 無碳排放,烏托邦乎

  6.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小百科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減排二氧化碳,有望無望



12月7日,哥本哈根召開聯合國氣候峰會,希望儘快定立有約束力的國際公約。在峰會前,各大排放國家都先後公佈自己的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標。其目標的原則大多宣稱要顧及發展中國家的需要。這些發展中國家更要求已發展國家負上更多減排責任。

設定目標的規則其實各有不同,有些以1990年為標準,有些以2005年為標準。有些以排放量為標準,有些以碳強度為標準。這些準則究竟是否合理,就要從當初減少排放的理由說起。

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與其他的溫室氣體在工業革命開始迅速增加。本來二氧化碳可以被樹林自然吸收。可是,排放量高於吸收量,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不斷累積,導致氣溫不斷上升。這是人類對地球的損害,溫室氣體的累計排放量就是人類的債務。需要將功補過。

人類對地球破壞後,不是什麼都可以補償,好像某些物種因氣溫上升而遷移,導致另外一些物種消失,或者某些物種不能適應劇烈改變而消失。有些動物行為出現改變,好像北極熊攻擊海象,不知道氣溫回跌動物能否還原本性。可能需要更大努力去還原地球。可見債務是有利息支出,甚至不能償還。

從量化方式來算,各國應該以補償溫室氣體的累計排放量為終極目標。根據最近某大會計公司的報告最低限度全球應該每年減少2%才能避免發生災難。這就是碳預算。可惜,最近發現全球已經超出這個預算。因為,2000年至2008年只是每年減少了0.8%,導致排放量差額達到美國兩年的排放量。如果要補償差額,要全球在2008年至2020年期間每年減少3.5%。

在道德層面來看,破壞地球就是罪行。別人犯了罪,不等於自己有權犯罪。歐美破壞了地球,不等於中國印度巴西有權破壞地球。現在中國印度都以碳強度來衡量標準,讓人忽視了實際所能減少的排放量。只有實際的減排,才有實際的效用。碳強度會扭曲了當初衡量的標準。

當初京都議定書,各國都未能遵守。估計哥本哈根的議定書只是定下最低目標,各國仍然難以執行。可惜,各國現在仍然爭論不休,或者到死方休。可能最後各國依靠碳強度作為目標而錯過了應該要做的工作,成了莫大的悲哀。


有關報導:
http://cn.reuters.com/article/companyNewsEng/idCNGEE5AT2N920091201

相關文章:

  1. 減少排放,迫在眉睫

  2. 中國控制排放有技巧

  3. 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的方案-碳稅

  4. 無碳排放,烏托邦乎

  5.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小百科

印度公佈減排目標


印度在哥本哈根
聯合國氣候會議開幕的前幾天準備宣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標。

根據新聞機構已獲得臨時數字顯示,印度政府認為有可能
在2020年削減其碳強度(carbon intensity)24%。到2030年,印度估計,它可能實現碳排放量減少至2005年水平37%。

據路透社政府的消息,印度環境部長 Jairam拉梅什將宣布這個目標。這意味著,顯然印度身為世界第四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將遵循
美國和中國這兩個最高排放國,而不是兩手空空到達的聯合國氣候會議。

美國和中國都在最近宣布其排放指標。

據路透社報導,印度的碳排放強度降低的數字是根據預測,該國在
2020年將達到2007年能源效率水平的20%。

碳強度(carbon intensity)是每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
二氧化碳排放此方法測量有關二氧化碳減排的經濟增長。通過減少碳強度,印度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提供能源未來的經濟增長。

有關報導:
http://en.cop15.dk/news/view+news?newsid=2795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internal_ReutersNewsRoom_BehindTheScenes_MOLT/idUSTRE5B13C3200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