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聖誕節的名字

為什麼聖誕節的英文名字是Christmas呢?早在古英語Christmas是Cristes mæsse,即拉丁語所拼寫希臘語的Christos missa,解作基督的彌撒。自從14世紀,英國西南部德文郡的牧師Richard Smart首次在頌歌中把兩字合成一個字,Christmas就誕生了。

由於希臘語的Christos(Χριστός)以Χ開始,所以縮寫Christmas便是從1100年的Xres mæsse,1551年英語的X'temmas,演變到現在的Xmas。

有關文章:聖誕節的主角

2009年12月26日 星期六

聖誕節的主角


聖誕節剛剛過了。聖誕節的主角-耶穌基督(Jesus Christ)的名字究竟怎樣而來的?

英語中的Christ其實來古代英語Crist,拉丁語的Christus,希臘語的Χριστός(khristos )。是從khriein(to rub, anoint,塗上油的/受膏者)引申而來的。那麼被塗上油的人士跟救世者又有什麼關係?

在遠古的希伯來,受膏是一種宗教儀式。他們會用芳香的油、奶、水、融化的牛油或其他物體傾倒或塗抹受膏者的身上,以表示引入了神聖的能力。在利未記,詩篇等章節均把大祭司和國王也被稱為「受膏者」。

馬太福音16章16節"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 神的兒子。"(And Simon Peter answered and said, Thou art the Christ, the Son of the living God.)於是,耶穌就被稱呼為「受膏者」。

因此,基督不是耶穌的姓氏,而是一個稱號。另外,Christ這個字翻譯自希伯來語的Masiah,即英語中的Messiah,彌賽亞,伊斯蘭教的麥西哈,意思為「被神選定」。

那麼,耶穌Jesus應該是他的名字。其實又不盡然。英語的Jesus,來自拉丁語的Iesous,希臘語的Ἰησοῦς(Iesous),希伯來的Yesua或者希伯來-亞拉姆語的Yehoshua(Joshua約書亞)。Yehoshua的shua解作拯救。整個意思是"耶和華就是來救世"(Jehovah/Yahweh is salvation)。

不簡單的人物,不簡單的名字。

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綠色技術-電漿氣化技術



每一個城市每一天都製造大量垃圾。利用堆填的方法,很快耗用了不少土地。利用焚化的方式,卻又產生大量的毒氣。譬如,台灣曾有一所焚化廠,沒有根據規定的一千度來焚化垃圾,為了節省電力,只有六百到八百度,垃圾可能因此燃燒不完全,有毒氣體不能完全分解,造成空氣污染,而且排氣吸附活性碳未定期更換,導致散布污染物,被台灣環保署建議高雄縣政府勒令停工

同一個時間,任何城市都需要大量電力。為了避免污染,人類都積極找出更多的再生能源。如果能夠把不用的垃圾當作發電廠的燃料,城市的電力變成源源不絕。

焚化垃圾需要多少電力?焚化垃圾所產生的電力有多少?怎樣避免污染?電漿氣化技術提供了答案。

什麼是電漿氣化技術Plasma Gasification?



首先,垃圾被送入一台機器,攪碎成小塊。然後送入一個密封不銹鋼容器,裡面充滿了氮氣或普通空氣的等離子室,又稱轉換器。在兩個電極之間製造650伏特的電流,這道橫掃空氣中的電子束產生等離子體,所產生的溫度大約5000度至8000度。

穩定的電流通過等離子室擁有十分龐大的能量,足夠把垃圾碎片分解為各種元素。副產品為玻璃樣物質為原料的高強度瀝青或家庭磚和“合成氣”Syngas。

合成氣是一種混合物,包括氫和一氧化碳,它可以被轉換成燃料,如氫氣,天然氣或乙醇Ethanol。合成氣在離開轉換器時候的溫度大約有2200華氏。然後被送入一個冷卻系統以便產生的蒸汽。這些蒸汽用來驅動渦輪發電,當中大約五分之一的電力足夠推動轉換器,其餘的則可以用於工廠的加熱或電力的需要,或直接賣回給電網。

因此,除了為社區的電網供應電力,又可以保證整個焚化機組的電力需要。它還生產原材料,出售的利潤可以回饋用戶。

這個技術已經是個可行的方法,在日本群馬縣吉井町,台灣國立成功大學,英國牛津郡普雷斯頓,加拿大渥太華(Plasco Energy Group Inc.)都開始採用。唯一可惜就是現在的成本很高,技術很新,而導致處理量很小。



希望中國能夠吸收這個技術,把成本降低,為減少污染,減少溫室氣體,提高回收原料效率,來造福社會。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綠色技術系列-聚焦太陽能



太陽能電池板雖然面世多年,轉換比率仍然很低,需要大量太陽能電池板才能獲得足夠的電力。轉換比率高的太陽能電池售價較高,舊式太陽能電池則比較便宜。

折衷的方法就是模仿衛星信號接收器,利用大量鏡子反射太陽光,並且利用電腦追蹤太陽。鏡子成本比太陽能電池低,於是整體成本就能下降。




另一方面,夏天陽光普照,商業大廈卻遮蔽了很多地方,室內環境卻耗費電力照明。不但浪費陽光,還浪費電力。美國科學家明白了這個道理,猛然發明太陽能照明系統,直接把陽光導向到室內。唯一耗用電力的地方就是追蹤太陽方向來調整集光器的方向。所需電力大約等於一個燈泡。另外,為了減低成本,採用新的塑料鏡代替傳統玻璃鏡。這樣新技術能夠避免塑料高溫變形。詳情請看這裡






日本已經開始在各地使用。台灣早已經醒覺。香港呢?

神荼鬱壘



神荼鬱壘是什麼?其實就是我們的一對門神。



神荼大多手執斧鉞居左;鬱壘則手握金瓜鎚居門右。
此類門神為道廟所採用,如台南市天壇者是。其源起已如文前所述。
「二神」之造型,據【封神演義】描述,神荼是「面如藍靛,眼似金燈,巨口獠牙,身軀偉岸,方天戟上縣豹尾」;鬱壘是「面似瓜皮,口如血盆,牙如短劍,髮如硃砂,頂生雙角,加鋼皮斧似車輪」。

根據康熙字典,引用東漢泰山太守應劭的《風俗通》,上古時期有神荼鬱壘昆弟二人,能看管百鬼。十二月歲竟乃畫神荼鬱壘,並且掛於門前來闢邪。

其實《風俗通》也是引用別處,謹按《黃帝書》「上古之時,有神荼與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有桃樹,二人於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神荼與鬱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禦凶也。」

昆弟是什麼?昆弟是兄弟,能稱兄道弟的親密好友。度朔山則始見於山海經,是東海的山脈。

讀音方面,根據字典,神荼鬱壘的粵音不是唸作"神圖鬱呂",而是唸作"神書鬱律"。奇怪的是,只有神荼的荼,才讀作"書",只有鬱壘的壘,才讀作"律"。情況就像吐谷渾的粵音,不讀作"兔榖混",而是"凸肉混"(漢語tu-yu-hun)。

荼,唐韻,正韻(明),同都切,音塗。西周時期,《詩‧邶風‧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秦漢時期的《爾雅‧釋草》:荼,苦菜。根據康熙字典,荼又有另外好幾個音,宅加切(唐韻),直加切(元代六書正偽);時遮切=闍(宋集韻);余遮切=邪(宋集韻)。荼陵就是唸作邪陵。當荼作為姓氏,也唸作邪。

然而,壘又如何?根據康熙字典,宋代廣韻-力(li)軌(gui)切=lui,宋代集韻和元代韻會,魯(lu)水(shui)切=lui。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壘就是軍壘,始見於周禮夏官。另外,壘又可根據宋代集韻讀艮(gen)斐(fei)切,即gei,形容山的外貌。

在追查粵語讀音中,仍然有幾個問題。為什麼字典引用的讀音,最早只是唐代的唐韻呢?因為,中國最早的韻書就是隋朝的切韻。唐韻是根據切韻來修訂,所以難以追查西周秦漢時期的讀音。

切韻,唐韻,集韻,正韻是否記錄粵語讀音?當時粵語地區被稱呼為南蠻之地,地位不及中原河南(中州)一帶,好明顯韻書是記錄中州音。幸好,這些文字在秦漢時期從中州傳入領南,粵語讀音最初應該跟從中州音。可惜,隋朝是五胡亂華之後,自漢朝以來200多年,隋朝中州音已經混入了五胡之音,應該與嶺南粵語分道揚鑣。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呼籲大家少吃肉

環保的呼籲

少吃肉,讓我們有多點健康



減少吸收飽和脂肪,減少疾病。




少吃肉,讓我們有更多食物




少吃肉,溫度上升自然小

牛隻臭屁糞便都產生大量沼氣。沼氣是溫室氣體,加速溫度上升。


少吃肉,少砍伐樹林




否則無論島嶼國家,還是歐洲城市都面臨同樣命運。

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唐韻 烏候切
集韻(宋),韻會(元),正韻(明) 於候切
從謳,去聲。

根據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 漚,久漬也。
西周,詩經.陳風.東門之池 
東門之池,可以麻。彼美淑姬,可與晤歌。
東門之池,可以紵。彼美淑姬,可與晤語。
東門之池,可以菅,彼美淑姬,可與晤言。

春秋戰國時期,考工記註解,漚,漸也。
漚鬱,香氣盛也。
西漢司馬相如上林賦 芬芳漚鬱

水泡。如:「浮漚」。唐代白居易的想東遊五十韻:「幻世春來夢,浮生水上漚。」

水鳥。通「鷗」。列子黃帝:「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

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

聯合國氣候改變大會4大議題



聯合國氣候改變大會的長期行動特設小組展示了各方代表在未來公約應該包含什麼內容仍然意見分歧。可是,對於峇里島路線圖,各國都同意未來公約要有共同長遠的願景和四大部分,一加強遏止溫室氣體的排放,二適應氣候改變,三技術轉移與發展,四融資安排。

每一個部分都仍然有談判繼續。譬如,討論誰應該為長期減排目標加上中短期目標。雄心萬丈的長期目標,橫跨數十年,在調停的幾年間不採取行動的風險與峇里島路線圖要加速朝向可持續未來的野心剛好相反。

就我所看到,根據聯合國的氣候改變的科學報告能夠擬定比較清晰的全球減排目標。可是,卻不能為個別國家制定清晰的減排目標。因為減排目標往往牽涉到國家的其他方面,如經濟,財政,技術,教育,法規等等因素,而且各國對分擔減排比重意見不一,加上美國這個發達國家近乎無意減排,難有共識。幸好,歐盟國家對於貧窮國家要承受發達國家所帶來的氣候災難深表同情。他們願意提供10億到30億歐元在未來3年內協助開發中國家對抗氣候變化的影響。

雖然目標明確,但實際行動卻又是另外一個大問題。第一,美國經常拖欠聯合國會費,2009年達到10億美元。這樣導致聯合國缺乏資源推動計劃。第二,歐盟的資金時期太短。氣候改變的影響是長期的,撥款時間則是短期,造成資金的長期壓力。第三,行動緩慢早有先例。就峇里島路線圖當初的目標,已經有報告顯示進度落後。第四,金額是否足夠。看看,埃及水利工程-阿斯旺水壩-工程開支已經達到10億美元。如果一般水利工程支出是5億美元而歐盟資助一半,歐盟大概能夠支持20項工程。可惜,別忘記氣候災難影響範圍大,20項應變工程是否足夠?

未來公約中的技術轉移與發展及融資安排,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財政支援也是談判的核心問題。

向貧窮國家轉移技術,在某個程度就是犧牲了富裕國家自己的利益。歐盟的氣候公義日漸高漲,非常願意轉移技術。在中國,綠色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已經一日千里。從多晶硅與太陽能電池板的產能過剩,電動車效能高價格低,可見一斑。

其實,中國在應付氣候改變方面,早有佈署。在2004年,草擬了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05年,通過了可再生能源法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辦法。2007年,已經發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並且通過了節約能源法。通過修訂《節約用電管理辦法》、《節約石油管理辦法》、《建築節能管理條例》來完善能源效益標準。中國在草擬辦法很有辦法,但如何貫徹法律規管落實執行則大打折扣。

融資方面,隨著金融海嘯,變得特別難安排。美國自身難保,歐洲則受美國拖累,中國要大量資金推動國內基建。縱使有國家建議以世界銀行來管理資金,在這樣缺乏資金下,南亞,南美與非洲仍然要自求多福了。

除了以上的各部分,減少排放的工具也是討論的一部分。譬如,怎樣減少伐木。森林的萎縮增強了溫室效應。原則上,各國要制止伐木,甚至增加植林面積,來緩減溫室效應。雖然保護樹林不是潔淨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的一部分,但越來越多聲音要求納入機制範圍。


參考資料:
The negotiations in the period up to COP15

延伸閱讀:
氣候談判:香港勿拖國家後腿
峇里島路線圖能改善全球氣候嗎?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全文)

聯合國氣候改變大會開幕影片

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比二氧化碳更利害的甲烷



地球暖化,大家都知道是溫室氣體所導致,而大家的著眼點都在二氧化碳。什麼低碳經濟,碳交易等等已經甚囂塵上。彷彿忘記了溫室氣體的另外一個重要成員-甲烷。

甲烷,俗稱沼氣。主要來自在缺氧環境中生物分解,好像堆填區的微生物會把廚餘分解,產生大量沼氣。煤礦和天然氣開採地方也容易積存大量沼氣,當濃度太高,容易爆炸。除此之外,畜牧業與污水也是重要的沼氣來源。在香港的堆填區,為了安全,會把沼氣釋放並且燃燒。根據資料,香港的溫室氣體有一成就是甲烷。甲烷與二氧化碳相比,其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3倍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美國有農場將人見人憎的牛糞加以利用,轉成電力,未來如果受到企業青睞投資,牛糞還真的會變成黃金。農場上這遍地"黃金",光用看的就覺得臭氣撲鼻。不過賓州的農場主人、華納很有環保概念,他將農場每天收集的牛隻排泄物,透過加熱,轉成沼氣發電。五 千加崙重的牛糞,不僅足夠供應農場電力,還有剩餘產能。牛黃金的市場,潛力無窮。

2006年南京一個奶牛養殖場投資281萬,興建牛糞發電廠,每日可發電1920度。牛糞本來是養殖場的主要污染源,處理牛糞也需要資金。現在,被利用為再生能源,減少了養殖場的電力支出。以80kW發電機組為例子,每年可處理36000噸牛糞,等於1000頭奶牛糞便產量。而機組所產生電力每年可達69萬度,大約等於30萬人民幣。發電後的沼渣又可以當作有機肥料,成為額外收益。僅僅從電力收益來計算,10年就回本。


2007年,蒙牛也開始同樣的項目,投資4500萬人民幣,準備每年發電1000萬千瓦

2008年,洛陽也有牛糞發電項目,投資2168萬人民幣,每年能處理牛糞4.3萬噸,發電359萬度,大約總值156萬。同時,生產有機肥料9000噸,液態肥料3萬噸,收入大約750萬,除稅後有350萬營利。回本期大約4年零4個月。

既然牛糞的沼氣可以發電,污水處理廠與堆填區也可以利用沼氣發電。希望各地政府能夠多加考慮。

http://www.lzbs.com.cn/wb/2007-09/06/content_1232334.htm
http://news.lyd.com.cn/content/2008/9/5/433836.shtml

相關文章:

  1. 減少排放二氧化碳,有望無望

  2. 減少排放,迫在眉睫

  3. 中國控制排放有技巧

  4. 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的方案-碳稅

  5. 無碳排放,烏托邦乎

  6.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小百科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減排二氧化碳,有望無望



12月7日,哥本哈根召開聯合國氣候峰會,希望儘快定立有約束力的國際公約。在峰會前,各大排放國家都先後公佈自己的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標。其目標的原則大多宣稱要顧及發展中國家的需要。這些發展中國家更要求已發展國家負上更多減排責任。

設定目標的規則其實各有不同,有些以1990年為標準,有些以2005年為標準。有些以排放量為標準,有些以碳強度為標準。這些準則究竟是否合理,就要從當初減少排放的理由說起。

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與其他的溫室氣體在工業革命開始迅速增加。本來二氧化碳可以被樹林自然吸收。可是,排放量高於吸收量,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不斷累積,導致氣溫不斷上升。這是人類對地球的損害,溫室氣體的累計排放量就是人類的債務。需要將功補過。

人類對地球破壞後,不是什麼都可以補償,好像某些物種因氣溫上升而遷移,導致另外一些物種消失,或者某些物種不能適應劇烈改變而消失。有些動物行為出現改變,好像北極熊攻擊海象,不知道氣溫回跌動物能否還原本性。可能需要更大努力去還原地球。可見債務是有利息支出,甚至不能償還。

從量化方式來算,各國應該以補償溫室氣體的累計排放量為終極目標。根據最近某大會計公司的報告最低限度全球應該每年減少2%才能避免發生災難。這就是碳預算。可惜,最近發現全球已經超出這個預算。因為,2000年至2008年只是每年減少了0.8%,導致排放量差額達到美國兩年的排放量。如果要補償差額,要全球在2008年至2020年期間每年減少3.5%。

在道德層面來看,破壞地球就是罪行。別人犯了罪,不等於自己有權犯罪。歐美破壞了地球,不等於中國印度巴西有權破壞地球。現在中國印度都以碳強度來衡量標準,讓人忽視了實際所能減少的排放量。只有實際的減排,才有實際的效用。碳強度會扭曲了當初衡量的標準。

當初京都議定書,各國都未能遵守。估計哥本哈根的議定書只是定下最低目標,各國仍然難以執行。可惜,各國現在仍然爭論不休,或者到死方休。可能最後各國依靠碳強度作為目標而錯過了應該要做的工作,成了莫大的悲哀。


有關報導:
http://cn.reuters.com/article/companyNewsEng/idCNGEE5AT2N920091201

相關文章:

  1. 減少排放,迫在眉睫

  2. 中國控制排放有技巧

  3. 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的方案-碳稅

  4. 無碳排放,烏托邦乎

  5.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小百科

印度公佈減排目標


印度在哥本哈根
聯合國氣候會議開幕的前幾天準備宣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標。

根據新聞機構已獲得臨時數字顯示,印度政府認為有可能
在2020年削減其碳強度(carbon intensity)24%。到2030年,印度估計,它可能實現碳排放量減少至2005年水平37%。

據路透社政府的消息,印度環境部長 Jairam拉梅什將宣布這個目標。這意味著,顯然印度身為世界第四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將遵循
美國和中國這兩個最高排放國,而不是兩手空空到達的聯合國氣候會議。

美國和中國都在最近宣布其排放指標。

據路透社報導,印度的碳排放強度降低的數字是根據預測,該國在
2020年將達到2007年能源效率水平的20%。

碳強度(carbon intensity)是每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
二氧化碳排放此方法測量有關二氧化碳減排的經濟增長。通過減少碳強度,印度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提供能源未來的經濟增長。

有關報導:
http://en.cop15.dk/news/view+news?newsid=2795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internal_ReutersNewsRoom_BehindTheScenes_MOLT/idUSTRE5B13C320091202

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減少排放,迫在眉睫



根據葛量洪氣候變化與環境研究所主席-Nicholas Stern所表示,我們需要一份有關氣候改變的全球協議。現在大氣層溫室氣體的濃度達到435ppm。在工業化之前,其濃度大約為280 ppm,1.5倍。如果長此以往,溫室氣體的濃度在本世紀末將達到750ppm。預計,當時的大氣層平均溫度比工業化之前高5度。這就會是3000萬年來歷史新高。人類過去20萬歷史中從未面對如此高溫。

洪水和乾旱將變得更加激烈,全球海平面將會上升數米,嚴重破壞生命和生計,並造成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在世界各地有很多不可避免的衝突。有些地方的世界將被海水淹沒,其他將成為沙漠。

為了避免嚴重的災害,要避免全球平均氣溫再上升超過2˚C,我們必須促使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低於450ppm。這將需要在全球每年減少排放,大約從今天的50億噸的二氧化碳,減少至2030年的35億噸以下(70%),到了2050年不到20億噸(40%)。

現在人均排放,歐盟12 噸,美國23.6 噸,中國6噸,印度1.7噸。別忘了歐盟人口5億,美國人口3億,中國人口13億,印度人口10億。於是總排放量,歐盟60億噸,美國70.8億噸,中國78億噸,印度17億噸。

別忘了大氣層的二氧化碳是不斷積累,排放速度遠高於吸收速度。任何減少排放的措施都是刻不容緩。


來源:我們的低碳未來

相關文章:

  1. 中國控制排放有技巧

  2. 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的方案-碳稅

  3. 無碳排放,烏托邦乎

  4.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小百科

2009年11月26日 星期四

中國控制排放有技巧


國務院今日公佈控制排放溫室氣體的目標。定明"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相比早前歐盟環境專員所指,歐洲國家為了豎立榜樣減少排放水平至1990年的30%

看來好像中國的目標比歐盟相差不遠。其實是中國有技巧地設定自己的目標。要知道,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是不斷增加,單單是2009年應該增加了大約8%。如果2005年至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加7%,即15年的複合增長達到2.76倍。如果生產模式不變,二氧化碳的排放便與國內生產總值同步上升,即2.76倍。由於開始控制排放量,二氧化碳的排放比率可能樂觀地下降了45%,即便從2.76倍下降了45%,等於1.517倍。等於每年排放增長2.8%。

這樣說明2020年的排放量比2005年還要高,是2005年的1.517倍。如果把比較時間的起點定為1990年,情況會更誇張。根據統計,1990年的GDP是18,667.8億人民幣,2005年則達到183,217.4億人民幣,是1990年的9.8倍。估計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差不多是1990年的15倍(1.517x9.8=14.8933)。可見,為什麼不叫減排目標,而是控制目標。

相關文章:

  1. 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的方案-碳稅
  2. 無碳排放,烏托邦乎
  3.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小百科

2009年11月19日 星期四

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的方案-碳稅


新一論的氣候峰會將會在哥本哈根展開,各國努力尋求可行而得到互相同意的方案。當然有很多國家為了自己發展和經濟利益,在其他方面犧牲了一點。

美國,貴為經濟大國,當初只顧自己,不簽署京都議定書(Tokyo Protocol)。到了今日,成了金融重災區,有更多理由去解決就業問題,經濟復甦的問題。

中國,則未能建立公平的社會,部分國民分享不到經濟成果,成了不滿的根源。為了穩定,希望製造海量的經濟利益,以達致人人有得分的結果。

歐洲各國則及早研究發展綠色技術,推動環保法律,執行減排措施。法國德國已經見到成效,丹麥更成了榜樣。

減少排放二氧化碳。首先需要多採用再生能源,採用能源效率高的電器,改變生活習慣。政府同時要為實施減排而籌集資金。為了增加再生能源和減排措施在經濟上的競爭力,需要政府的財政方式來調節。開徵俗稱碳稅的能源稅就是其中一個方法。

丹麥是世界最早徵收碳稅的國家。在1991年,開徵碳稅。瑞典也在同年開徵碳稅。在運輸中所使用的煤碳,石油,天然氣等等,每一噸二氧化碳,收取大約100美元。1993年,在工業方面開徵碳稅,稅率比運輸中的碳稅低。英國,芬蘭,挪威,荷蘭等國也先後成功開徵碳稅。到目前為止,美國某一兩個城市能通過類似減少排放的法案。2008年2月,加拿大BC省開始施行徵收碳稅,每一噸二氧化碳收取10美元。

法國台灣都討論如何徵收碳稅。中國財政部則估計5年內可以徵收碳稅。其實,歐洲各國的努力,已經為其他國家創造可行先例。計算碳稅率方面,也有公開的資料作參考。相信,只要針對各國情況調整有關措施,能夠回答以下好幾個問題,推行碳稅就指日可待。

1)如何避免碳稅對企業對經濟復甦產生衝擊?
2)如何避免企業把碳稅完全轉嫁於市民?
3)政府要寬免貧窮人士的碳稅,避免窮者越窮,沒有能力使用能源。寬免尺度要定多少?
4)在全球化日益盛行,如何避免企業流走到碳稅低的國家,而影響了全球減少排放的效果?
5)碳稅是一種間接稅,如何在未徵收間接稅的地方(譬如香港)開徵碳稅?


延伸閱讀:
On Carbon, Tax and Don’t Spend
http://www.nytimes.com/2008/03/25/opinion/25prasad.html?ref=todayspaper

博闻网:碳税是什么?
http://science.bowenwang.com.cn/carbon-tax.htm

課碳稅 台鋼鐵業:衝擊不下於景氣衰退
http://www.epochtimes.com/b5/9/10/19/n2693873.htm

開徵碳稅,要防止企業將負擔向百姓轉嫁
http://www.cns.hk:89/cj/cj-plgd/news/2009/09-29/1893300.shtml


有關文章:
  1. 無碳排放,烏托邦乎
  2.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小百科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奧巴馬與上海青年對話


星期一奧巴馬與上海青年對話,回答網民與觀眾的詢問。有多少報導出來?在內地有多少人知道內容?有多少能看直播?現在嘗試探索一下。

首先整個行程受到中國政府"細心安排"以前,克林頓有四次直接接觸民眾,奧巴馬只有一次機會

談話時段是在市民辦公時間,為了讓上海市民甚至中國國民專心工作,只有一家上海電視台轉播。如果有興趣的,便看網上文字報導。


可是,在(人民網)的強國論壇中才發現問答環節全文,

  • [洪博培代网民提问]第一,有这么多互联网使用者的国家,有6000万写博客的人,你知道防火墙的事情吗?第二,我们是不是应该自由的使用TWITTER?[ 11-16 13:46]
  • [奥 巴马]首先让我说,我从来没有使用过TWITTER。我注意到一些年轻人,他们一直很忙,有各种各样的电子器材,很笨重。但是我还是非常相信技术的作用, 非常重视开放性。在信息流动方面,我认为越是能够自由的信息流通,社会就变得越强,因为这样子,世界各地的公民能让自己的政府负责,有一个问责制度,他们 自己会思考,这样会有新的想法,鼓励创造性。所以我一直是坚定的支持互联网开放的使用,我是非常支持不审查内容,在美国我过去谈过,这是我们的一个传统, 我也认识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传统,但是我可以告诉各位,在美国,我们有没有受限制的使用互联网的机会,这是我们力量的来源,也应该受到鼓励的。[ 11-16 13:47]

強國論壇中另外一篇文章,繞道展示有關批評審查的內容。而在(重慶晨報),才有類似的報導。

  • 有这么多互联网使用者的国家,有6000万写博客的人,你知道防火墙的事情吗?我们是不是应该自由的使用TWITTER(微型博客)?
  • 奥巴马:首先要说,我从来没有使用过TWITTER。但我非常相信技术的作用,非常重视开放性。我认为,信息流通越自由,社会就变得越强,因为 这样子,世界各地的公民能让自己的政府负责,有一个问责制度,他们自己会思考,这样会有新的想法,鼓励创造性。所以我一直坚定的支持互联网开放的使用,我 非常支持不审查内容。
  • 但是我也应该很诚实的告诉各位,作为美国总统,有时候我还是希望信息不是那么自由的流通,因为这样我就不需要听到人们在批评我。因为在美国信息是自由的, 有很多人批评我说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我还是认为,这样才会使得我们的民族制度变得更强,使我变成一个更好的领导人,因为它迫使我听到一些我不愿意听到的意 见,也迫使我审查我正在做的事情,每天都要审查,要看我是不是真的为美国人民做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來自美國白宮對話全文,才能看到中國內地修改了很多。
  • AMBASSADOR HUNTSMAN: That's right. And not surprisingly, "in a country with 350 million Internet users and 60 million bloggers, do you know of the firewall?" And second, "should we be able to use Twitter freely" -- is the question.
  • PRESIDENT OBAMA: Well, first of all, let me say that I have never used Twitter. I noticed that young people -- they're very busy with all these electronics. My thumbs are too clumsy to type in things on the phone. But I am a big believer in technology and I'm a big believer in openness when it comes to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I think that the more freely information flows, the stronger the society becomes, because then citizens of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can hold their own governments accountable. They can begin to think for themselves. That generates new ideas. It encourages creativity.
  • And so I've always been a strong supporter of open Internet use. I'm a big supporter of non-censorship. This is part of the tradi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that I discussed before, and I recognize that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traditions. I can tell you tha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fact that we have free Internet -- or unrestricted Internet access is a source of strength, and I think should be encouraged.
  • Now, I should tell you, I should be honest, as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are times where I wish information didn't flow so freely because then I wouldn't have to listen to people criticizing me all the time. I think people naturally are -- when they're in positions of power sometimes thinks, oh, how could that person say that about me, or that's irresponsible, or -- but the truth is that beca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is free, and I have a lot of cri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who can say all kinds of things about me, I actually think that that makes our democracy stronger and it makes me a better leader because it forces me to hear opinions that I don't want to hear. It forces me to examine what I'm doing on a day-to-day basis to see, am I really doing the very best that I could be doing for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在香港的新浪網,報導內容也見到不完整。其他報導偏重經濟,政治(支持一個中國),教育(到美國的留學生)及和平獎。網易搜狐等等,只見演講內容,沒有問答內容。

可以見到,無論奧巴馬怎樣避重就輕,避免人權和西藏,拿審查來講講;中國政府都可以四兩撥千斤。學生觀眾都是經過篩選,提問的問題都經過安排。終於民選總統奧巴馬在這樣密不透風,滴水不漏的拍攝場地,上演了一幕幕真人秀。

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

無碳排放,烏托邦乎


丹麥一座不起眼的小島桑索島(Samso Island),如今是保護地球氣候生態專家的朝聖地。因為島民的能源產量多於消耗量,他們使用風力渦輪發電機、太陽能板、地熱,並燃燒麥桿提供熱能,還安裝熱能轉換器,甚至連冷卻牛乳釋出的熱能也不放過,可說是物盡其用。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預定12月7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屆時桑索島這個「綠能島」將被推舉為綠色革命典範。

原本桑索島的燃油是靠船運從外地輸入,電力主要來自火力發電。這座114平方公里的島上有22個村莊,居民共4000人,平均每人每年製造11噸二氧化碳。

丹麥能源部在1997年發起一項社會及科技實驗,桑索島於競賽中脫穎而出,獲選為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實驗地區,期許在政府不給予特別補助的情況下,於10年內達到零碳足跡的目標。8年之後,他們製造的能源已超出消耗量。

桑索島民齊心合力,設立風力發電機,在自家屋頂安裝太陽能板,且在小島的南部建造三座麥桿焚化廠,並接管把焚化產生的熱能輸往居住的房舍。

農民以前在田裡焚燒的麥桿,現在可以賣錢,建造焚化廠也創造短期工作機會,島民的財富全部都留在島上。島上的風力發電設備並不屬於任何大公司,這項綠能計畫最重要賣點,便是一切都屬於島民。

甚至島上的乳牛也為全球氣候保護盡一分心力。乳牛的體溫約為攝氏38.5度,牛奶則須降溫到攝氏3度。於是酪農在儲乳槽附近安裝熱能轉換器,冷卻牛乳釋出的熱能可為房屋提供暖氣,熱能轉換器所需電力則來自風力發電機。

此外,島民還從島上栽種的作物萃取菜籽油,加工製造成曳引機所用的燃油。如今,桑索島的能源生產量超出消耗量達四○%,溫室氣體淨排放量:零。

http://eem.pcc.gov.tw/eem/?q=node/30960

島上居民Wedelgaard當初賣了自己三文魚場的一半,並且向銀行貸款350萬,來投資興建風力發電渦輪。熬過了四年,最後收支平衡,目的就是為了下一代。

http://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europe/0,1518,656325,00.html

相比丹麥,德國也不惶多讓。其實德國在八國集團中是減排的領導者。根據資料顯示,自1990年到2007年,已經減少排放21.3%。超過了京都議定書所訂的目標,減少幅度還多了0.6%。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12噸。預計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可減少達40%,減幅比歐盟大一倍。根據報導,德國早在2008年已經通過法例,要把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加一倍。有研究指出,德國可以在2050年把排放量減少95%而不影響生活素質,甚至可能無排放。負責研究的Almut Kirchner指出,如果現在不採取行動,不是沒有希望,就是要付出非常高昂的代價。現時德國大量採用再生能源,高效能的交通及發熱裝置。這樣可減少60%排放量。其餘需要在工業,農業和廢物處理著手。

八國集團的其他成員國表現如何?法國的表現正在有改善。英國減少幅度接近德國日本排行第五美國則仍然不斷增加排放量,顯然很不負責。

希望更多國家向丹麥,德國學習。

重新關注香港粵劇


香港粵劇終於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難得有學校把現代管理加入傳統戲劇,為藝術管理提供新的動力。當然培養優良藝術工作者十分重要,然而培養優良的藝術欣賞觀眾也是同樣重要。這個藝術行業的生態最基本就是有良好的供求。

雖然如此,政府仍然需要加強政策鼓勵粵劇,譬如把粵劇加入中學小學的教育。團體融資方面,政府應該付出更多,為團體作擔保人。傳播方面,要怎樣善用大小不同的渠道,譬如電視,電台,戶聯網,電話等等。行銷方面,更應該注意多一些週邊配套,包裝,宣傳等等。

舊日文章:
  1. 書展續談-文學館
  2. 書展何價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小百科


什麼是哥本哈根氣候峰會?

2012年,京都議定書將會到期。為了定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哥本哈根議定書來代替京都議定書,世界各國首腦在12月7日到18日齊集於哥本哈根市Bella Center。

COP15 代表什麼?

COP15 是Copenhagen climate change summit — the 15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即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締約方大會是UNFCCC的最重要的組織,讓各國環境部長每年一起討論議程。

有哪些國家參與哥本哈根氣候峰會?

有192個國家簽署了公約。超過15000名政府官員,顧問,外交人員,運動推動者,記者參與這個峰會。

哪些重要成員國?

發展中國家-中國印度都認為氣候變化是歐美等富裕工業國的責任。美國在1997年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因為當年美國總統布殊認為減少排放會影響美國經濟。自從奧巴馬聲明願意直至2050年減少排放80%溫室氣體,讓峰會有成功的機會。可是,丹麥氣候及能源部長Connie Hedegaard警告,一但奧巴馬未能儘快通過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的法案,美國在對抗全球變暖的領導地位會被削弱。

新議定書的重點在哪裡?

1 工業國家願意減少排放幾多溫室氣體?

2 像中印的發展中國家願意限制幾多溫室氣體排放的增長?

3 如何協助發展中國家減少排放,應付氣候轉變帶來的衝擊並且為這些措施籌措資金?

4 這些資金如何管理?


核心問題

第一個就是分擔責任。科學家警告,要全球遏止排放增長,2015年要有所回落。直到2050年,比1990年的水平減低80%,才可以限制平均溫度上升在兩度之內。

資金也個頭疼的問題。發展中國家知道為貧窮國家撥款超過數十億元來應付氣候變遷。英國首相白高敦預計直到2020年抵抗氣候變遷的開支高達1000億英磅。如果金融海嘯導致富裕國家減少撥款,便為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增加不少壓力。

減少排放方面,不知道各國能做多少。中國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總排放量分別在2006年2008年超越美國,但中國累計總排放量以人均計只是美國的1/4。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官方網站
http://en.cop15.dk/

2009年11月14日 星期六

轉載:日本爆巨型水母潮威脅漁業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

日本千葉縣外海30日有艘漁船不慎翻覆,經調查發現,造成漁船翻覆的主因竟然是漁民在收網時,漁網裡有隻巨大水母,因為實在是太重了,才導致漁船翻覆,所幸船上的三人最後都幸運獲救。

在日本千葉縣外海作業的第三新昌丸號漁船,30日在收網時,漁網疑似卡到「異物」,船上三位漁民決定「硬拉」,沒想到竟然全被拋入海中,所幸後來全都獲救。不過經過海岸巡防隊調查發現,原來是一隻巨大的越前水母跑入漁網中,由於重量實在太重了,才會導致漁船翻覆。

體型巨大的越前水母可達兩公尺長、體重可重達200公斤且有毒,原本去年7月開始在對馬海峽附近被發現,後來隨著日本海北上,如今連在伊豆半島附 近都可以發現牠們的蹤跡,讓日本漁民苦不堪言。漁民們忍不住抱怨,「越前水母重達100公斤,數量很多,牠們不只造成麻煩,還影響我們的作業。」

為何日本海域的水母數量會激增,目前仍無定論,有專家推測,可能與氣候暖化有關,這也迫使日本政府絞盡腦汁,想辦法要擊退這群水母大軍。(新聞來源:東森新聞)


日本爆巨型水母潮威脅漁業
2009-11-05

日本沿岸大量出現一種巨型水母,嚴重威脅當地的漁業。

這種體積巨大的「越前水母」之前曾在日本東北地區出現,對當地漁業帶來巨大損失。但今年還大量出現在太平洋一側包括東京灣,令漁民叫苦不迭。

這些越前水母可能是經津輕海峽南下。由於洋流偏離等原因導致異常狀況,今年水母甚至已南下至靜岡縣附近的駿河灣。

由於正值小沙丁魚和鮭魚捕獲旺季,一些專家們擔心太平洋沿岸漁業的損失,可能會超過被稱為「歷史性災年」的2005年。

據福島縣水產科稱,今起9月下旬,就有人發現這些水母,比05年提早了約兩個星期。對漁業的影響估計,將持續到明年初。

除太平洋沿岸外,日本東北各地也都損失慘重。在青森縣八戶港,旺季的秋季鮭魚捕獲量比去年減少了一半。在三澤漁港,比目魚等捕獲量也比起去年同期減少60%,漁業遭受重創。

(共同社、產經新聞)




【共同社11月7日電】潛入大海,眼前立刻出現了30來個巨大的水母。接近後,可能是因為水母觸角上的毒,皮膚感到一陣陣的刺疼。太陽光被擋住了,周圍是一片灰暗。不知何時起四周已被水母包圍,彷彿迷失在遠古的海洋中。記者實地採訪了遍佈日本各地的大海之敵——越前水母。

  福井縣越前町附近海面的漁網上佈滿了紅褐色的水母。面對這樣奇異的景象,漁夫卻習慣地從網上排除水母。漁夫加茂明美(67歲)稱:“每天都這樣,今天已經算少了。”據說10年前開始有大量的水母進入漁網。

  但同時人們也開始想辦法利用這些“大海的敵人”。福井縣立大學和化妝品原料製造廠共同開發研究從水母中提取骨膠原的技術,證實越前水母也能被利用。儘管還存在製造成本等問題,但他們希望能早日實現商業化。

  過度捕撈吃水母的魚類以及全球變暖後海水溫度的上升被認為是造成水母大量繁殖的原因,日本週邊海域近年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地漁夫提出:“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大海發生的變化”。




延伸閱讀

越前水母/野村水母/Nomura Jellyfish

  1. Video
  2. 野村水母

  3. 越前がに漁:スタート 昨年より水揚げ増、エチゼンクラゲの被害も /福井

  4. エチゼンクラゲ被害最悪 日本海沿岸

澳洲冰山大如郵輪


一名澳洲海狗生物學家米勒(Miller),是第一位目擊大型冰山在遙遠的西南角落的麥誇裡島(Macquarie island)漂浮。

米勒告訴澳洲南極局,“我從來沒有見過。我們一看出去,就是看到了這個巨大的冰山。這是一個巨大的時刻,對我來說,因為它是我見過的第一座冰山。”

整座冰山估計海拔約有50米高和500米長,目前在麥誇裡島以西北約8公里海面,大約在新西蘭和南極洲的西南角落太平洋的中間。


View Larger Map

科學家們說,在這麼遠離南極的海洋見到冰山是十分罕見。澳洲南極局冰川學家說:“冰山很可能原是羅斯冰架部分之一,大約近10年前分裂出來。

“在這一年多的冰山已經逐漸向北漂移,隨著洋流抵達麥誇裡島。我們知道還有一些更多的冰山在該島以西的100公里至200公里的海面。”

在2000年,幾個巨大的冰山從南極的羅斯冰架和龍尼陸緣冰分裂出來,目前正漂離南極洲。第一次的是約190英里長,23英里寬。

科學家認為,鄰近麥格理的冰山將迅速融化,為附近的船隻可能造成危險。

從1979年開始,根據美國宇航局的衛星記錄,南極海冰總額每十年增加了約1%。美國航天局說,不清楚這麼小的海冰量整體上升是一個跡象,還是有深遠意義的改變。因為每年每個海域的海冰範圍差別很大。

從個別事件考慮,只有羅斯海域有重大改變的趨勢,而別林斯高晉Bellingshausen和阿蒙森Amundsen海洋的海冰範圍卻有顯著下降。

(英國衛報)

2009年11月13日 星期五

決策與研究



當要做一個決策的時候,要考慮事情的性質輕重,前因後果,要知道當中事情發展的理由,面前有什麼選擇,各個選擇有什麼需求和影響。

因此當我們設計申請流程的時候,也要套用同樣的考量。首先,要列出所需內容。如果申請表資料不全,申請者便要反覆補充資料導致效率降低,甚至導致審批者不能作出適當的決定。

譬如,簡單來說,要申請人填寫出生日期,還是年齡?要先看資料用途,再考慮準確性和是否牴觸私隱條例,最後設計申請表格式要避免錯誤填寫或者錯誤理解。

如果所需資料不是簡單的內容,便要看看這些資料超出了申請者能力的範圍。如果申請者能夠提供,便要分析怎樣合理地分解成好幾個小組,甚至好幾個層次的小組。

申請表及申請流程需要清晰說明,讓申請者知道會有哪幾種結果,讓審批者知道如何辨識申請者條件及應該採取那些處理方法。因此,往往需要分析所有情景,並且制定怎樣處理。

為了妥善處理,避免出現更多問題。我們要對處理手法有更多了解,特別是當牽涉不同人士,或者採用不同技術,要有一點研究根底。

換一個例子,投資的決定是不能馬虎的。要考慮自己不同時段的需要,承擔風險的能力。有沒有舊有投資要處理?要知道投資當中所面對的風險?當面對突發事件,會有什麼選擇,各個選擇有什麼需求和副作用?這些種種,都需要事前有好好的研究,否則要投資的時候才開始研究,往往錯失良機。反而,應該在需要投資之前認真研究,投資才能及時。

又譬如,政府推出新政策前,其實需要很多諮詢與研究。可是,往往當要設計政策時,才找顧問來做研究報告,找其他機構做環境評估報告。環境評估報告有直接觀察數據和科學理論基礎,比較容易做。其他如醫療融資的研究報告,往往牽涉人的因素,變化程度大增,成效也視乎宣傳形象與公眾如何理解,所以很難做,很費時。

高鐵項目也是同樣的道理。研究了好幾年,討論了好幾年,在大眾不清不楚的情況下匆匆上馬。第一,好大可能前期研究不足;第二,不習慣公開研究報告,導致議員蒙在鼓裡;第三,議會內討論不足。2003年更完全停頓討論。這樣,怎能作出好決定?

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社會流動與多元價值



社會各界來自不同環境,做事方法不同,對事物看法不同,價值觀都不同。這個社會應該充滿了多元價值,包容大家,互相支持,建立健康社會。

當某些人士的能力符合社會價值,地位便會有所提升。譬如,社會價值以賺錢能力為主導,賺錢越多,地位越高。又譬如,管理能力得到社會認同,管理能力越高,地位又越高。又例如,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藝雙修,無人能及,雖然賺錢不多,但地位非凡。可見,不同的社會價值會慢慢出現社會分層,再慢慢建立制度化的階梯。

當多元化價值被認定,教育制度與行業制度自然朝著這樣發展,社會流動的渠道自然增加,各界間的資金流動有健康的循環,社會的貧富懸殊不會嚴重。可惜,香港雖然外匯儲備很多,人均收入很高,但貧富懸殊非常嚴重,甚至中產階層萎縮。由此可見,各界間的資金流動沒有健康的循環,社會流動的渠道其實很少,依附社會價值的晉升階梯其實只有一個獨大,就是賺錢能力;香港社會價值其實很單一化。

專業地位萎縮,教育地位在政府撥款制度下萎縮,體育地位更萎縮,文化歷史研究地位更更萎縮。在企業層面,工業地位萎縮,技術地位萎縮,零售地位萎縮,旅遊地位萎縮,只有金融地產指點江山。促使其他人離’地’發展,離’港’發展。除非政府能夠在專業,體育,文化歷史研究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否則難以扭轉社會不良趨勢。

2009年11月8日 星期日

對於錢老的迷思


在很多報章都大力表揚錢學森,無疑他為中共的軍事發展貢獻良多,但是對於美國對他所採取的舉動,卻不斷抹黑意圖粉飾中共的太平。

好像:"正在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錢學森的命運發生了重要的轉折。上世紀50年代,錢學森有意回到祖國,正值美國“麥卡菲主義”盛行,錢學森被指責為“非法入境” “攜帶機密資料”,回國的計劃受到阻撓。關于信仰,錢學森在1989年撰寫的《回顧與展望》中描述道:“我在上海交大讀了五年,因為在一年級與二年級之間 的暑假快終了的時候我害了傷寒,康複時間長,只得休學一年。但休學一年對我也有好處,乘機看了些科學社會主義的書,對當時政府的所作所為知道了點底細,人 生觀上升了。”

長達5年的時間,錢學森在美國人身自由受到限制。1955年6月,錢學森擺脫特務的監視,在一封寫在小香煙紙上寄給比利時親戚的家書中夾帶了一封給時任全 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叔通的信,懇切要求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幫助他回國。信件很快轉送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手上。1955年8月1日,中美兩國在日內瓦舉行大 使級會談,就兩國僑民問題進行了具體的商談。中國方面以釋放11名美國飛行員戰俘的條件並亮出錢學森來信要求協助回國這一鐵証,要求美國方面不再阻撓錢學 森等中國留美人員回國。在中國政府的交涉下,美國移民當局最終不得不同意放行錢學森。

這段歷史,之後被不斷地重複。錢學森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傳奇的人生經歷,為科學家的形象注入了生命力,當紅旗下的孩子們高呼“長大要當錢學森”的時候,他的名字不僅代表對理性的追求,還有對祖國的忠誠。


其 實,錢學森在美國不是普通的學者,而是從事與國防機密有關的研究。中共常常動輒都利用洩漏國家機密為理由來打擊異己,真是一百步笑60步。任何國家雖然對 從事國防研究的人員採取嚴格審查,但也容許從中國來的錢學森攻讀大學,並且加入研究行列。你培養他成才,最後卻背棄了你。誰都知道誰欠了誰。縱使要求返回 中國,但只是限制他的行動自由,沒有監禁他,便是寬大處理。防止他回國,就是防止自己的武器技術被他人利用,最終美國這個顧慮成為現實。

從各樣的仔細描寫,不難反影錢學森是個忠實的共產黨員,為毛澤東的衛星田提供論證,就是交心的表現。他這樣支持共產黨,死後蓋黨旗自然不過。

延伸閱讀
关于钱学森,有几件事你未必知道
李四光的霸道和钱学森的胡说八道

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政策的4P與4C

傳統的商業市場推廣法則就是4P為重心,包括PRODUCT產品,PRICE價格,PLACE地點,PROMOTION宣傳。首先要弄好產品質素,為產品制定相應的價格,為產品找出適當的發售地點,最後設計恰當的宣傳。

很多時候,政府政策也有類似的法則,設計政策,計算推行代價,政策適用範圍和宣傳。譬如慳電膽現金券計劃,其思維以環保為開端,減少空氣污染,減少本地耗用電力,採用省電電燈,市民轉用有財務困難,省電即發電廠付出代價,政府容許加電費以作補償,更補貼市民轉用開支,免卻政府資金。最後,宣傳集中在綠色生活。

可惜,商業市場推廣法則已經轉向4C為重心,包括CUSTOMER顧客,COST成本,CHANNEL/CONVENIENCE渠道/方便程度,COMMUNICATION溝通。要了解顧客需要,才能設計好產品;要明白顧客採用產品時所需代價,才知道適當價格;如果要親自找地點,不如找現有合適渠道;單向宣傳不如雙向溝通。

現代政策的設計,要從市民出發。當要以環保為目標,慳電膽只是其中一個選擇,LED燈也是一個選擇,減少不必要照明也是一個選擇。現金券除了發給普通市民,也應該發給商戶,這是公平原則的問題。研究政策,除了認清目標,也要表明執行細節。因為市民可以同意目標,而否定執行方法。

負擔換燈成本其實只有三個選擇,用家/市民,電力公司,政府。市民需要補貼,電力公司需要減排。電力公司補貼市民可以與減排掛勾,而不應從電力公司的收入作考慮。可惜,電力公司的發電規模是梯階式,於是碳排放,空氣污染,成本都是梯階式,減少用電不能直接減少現有污染情況,只是控制發展進程。為了避免牽涉其他因素,政府資助是最直接的方法。

合適渠道方面,其實除了電燈零售商,還應該包括省電裝置及服務公司。因為簡單如光管,可以利用低壓鈉燈電子鎮流器來省電。

溝通方面,應該在制定計劃時開始。縱使目標很好,也要多作解釋當中的道理。到了落實的時候,要多教育市民及有關商戶,以便更好配合。在教育期間,也應該聽取各方面的實際問題,以便改善細節。

從這樣看,改進政策設計思維與心態,改善制定政策的過程,增加透明度,增加公眾參與程度,認真聽取意見都是不二法門。


延伸閱讀:

  1. 立會環境事務委員會通過促請政府優化慳電膽券計劃

  2. 邱騰華指考慮不用加電費推廣慳電膽

  3. LED燈膽商願收慳電膽券

  4. 劉兆佳:民調確認市民支持慳電膽措施

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偷菜本遊戲,農戶盡瘋狂,虛擬無限度,到處惹塵埃



最近大家可能發現台灣和內地新聞都不斷報導偷菜新聞。其實所謂偷菜,是指facebook的農場遊戲。農場遊戲本來是以耕種為主。可惜,當遊戲走紅,而且被人發現遊戲設計的不平衡,以偷菜而在遊戲內致富,以偷菜來達到慢慢偷偷摸摸的興奮,滿足了貪小便宜的心態。於是網民陷入瘋狂,而其他遊戲開發商也陷入瘋狂,不斷複製類似的遊戲。單單看Google Insight搜尋趨勢,最近數個月飆升50倍台灣使用Facebook已超過三百二十二萬人,不但有公務員上班當農夫遭檢舉,還有私人公司員工上班種菜、偷菜,被老闆抓到,結果分別被記大過、開除處分








偷菜不但是網絡活動,更走進了家庭。台灣有一位媽媽為了高三兒子好好學習,便幫其上網偷菜教育部見到不道德的偷菜不斷氾濫,更發表嚴厲聲明,要求更改遊戲,改偷菜為租菜。由於偷菜大軍包括各界人士,導致台北市政府禁止公務員上班期間上Facebook後,台北市教育局為禁止學生玩「開心農場」,本周起全面封殺Facebook,全市中小學網絡均不能連接該網站。事件引起學生及教師反彈。有教師投訴,Facebook已成為班級互動及輔助教學平台,封鎖瀏覽將影響教學。也由於偷菜火熱,台灣農田也利用"請勿偷菜"作為廣告

內地的發展也一日千里,不但定立了偷菜20條。在優酷發現了偷菜歌。農場在內地的社交網站更遍地開花,「人人網」、「開心網」、「QQ農場」都出現大量菜農陜西銅川有位妻子成了農戶後,便演變成偷菜專業戶河南的某女子因為太沉迷偷菜被丈夫趕出大門河南少女因為偷菜被父親打掉牙大連有人因為偷菜而起爭執,在滬渝高速公路上用手提電腦偷菜。由於現實生活被網絡遊戲控制,很快引來大量評擊,指鼓勵不勞而獲轟偷菜遊戲無限放大人性醜惡面,更稱呼遊戲為精神鴉片

可是,另一邊廂卻大玩偷菜現實版遊戲有公司為員工提供場地玩農場遊戲。由於偷菜非常嚴重,農戶在十月一日開始雇用工人照顧自己的農場,產生了新的創意產業。不知道,曾特首的創意辦有沒有這份創意?

飛馬傳說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時間管理



因為時間很寶貴,所以時間管理很重要。每個人一天都擁有相同的時間。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成果?簡單來說,工作成 果=工作效率×付出時間。可是,一天總有很多工作,做那些先呢?如果自我評價總工作成果,便是應該以工作重要性排先後,然後檢查每項工作的成果。於是,工 作的先後次序也應該跟從相同法則,先做該做的事情。

知道了工作的先後次序。接著,怎樣提高工作效率?想一想一個極端例子,改卷的時候,每 一分鐘都有學生找你。每次返回工作的時候,都需要一點時間找回自己的起點,好像電腦程式載入資料後才能開始工作。不斷的打擾,隨時忘了自己做到那裡,試問 怎有效率?因此,集中精神工作是很重要的。找一段一天內狀態最好的時間來工作,效果更好。這就是為什麼設計師有時候喜歡深夜工作,因為沒有人騷擾,沒有太 多外界刺激,工作或者思考分外投入。為了加強效果,工作前應該為自己提供時間作心理準備。當中要認清這個工作的目標。其實,集中精神做一個工作是有限度。 一般人是45分鐘。精神快速走下坡。因此工作要像上課一樣分段,每個工作時段間來個小休是很重要。

有了優質時間後,我們要有優質方法。要 怎樣把事情做對,要嘗試調整工作方法來提高效率,特別是當預見一些不斷重複的工作,更要及早優化方法。光是大量電腦剪貼,便應該要把視窗安排妥當,減少視 線及滑鼠的移動距離。譬如想想輸入資料時能否利用其他現有軟件來幫助檢查。例如當要做決定前,能否先收集足夠的資料。如果是匯報,能否採用電子郵件方式而 不是會議方式?

一天除了優質時間,剩下來的總十分零碎,但仍然有用。零碎的時間通常用來安排工作,反思工作方法。希望能夠讓自己一天一天的進步。

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

檔案管理,資訊管理



在工作中的資訊管理,主要目標就是:
  1. 尋找資料的更快
  2. 追蹤工作進度更快更好
  3. 報告更清晰
  4. 更容易做備份或者卸下資料

什麼是更快地尋找資料?當然是15-20秒左右能夠找到想要的資料。關鍵在於為,資料在入檔前,定好關鍵字。譬如,學生記錄當然是用學生編號。當學生畢業後忘了自己的編號,最好能夠根據身分證號碼,甚至全名及所讀課程來找。如果是找訂貨單,便用訂貨編號或者訂貨人名字來找。

怎樣幫助追蹤工作進度?先要弄清什麼資料表達工作進度。如果工作進度是各自表述,便難以溝通,要儘快定好共用的辭彙。工作或者記錄的不同狀態要有清楚的先後次序或者特定條件。何時生,何時滅,何時到那裡,何時公開。不同狀態,有不同的重要性,有不同的保密要求。這些種種就是所謂檔案的生命週期。

報告更清晰,要記錄時間清楚,要知道隸屬那個部門或者計畫,要知道是什麼東西,是那個類別。這樣資料才更容易組織。

如何更容易做備份?備份要了解那些資料是重要的,要依靠資料分類規劃。卸下資料,要知道那些已經不用,要知道那些是相關的資料,卸下時才能一併卸下。

資訊管理的重要工作
  1. 如何為記錄設定關鍵字
  2. 如何設定不重疊的狀態
  3. 如何設定不重疊的分類
  4. 如何編製檔案目錄
無論如何規劃,檔案隨時超出預期發展,所以需要定時修訂。當自己是資料庫,定時更新INDEX。這就是平衡的藝術。
  1. 太多關鍵字,太多限制
  2. 太少關鍵字,尋找麻煩
  3. 太多狀態或者類別,入檔需時
  4. 太少狀態或者類別,報告不仔細
  5. 譬如尋找電郵,不超出15秒,記錄不超出10個就好了
在電腦的資訊要管理好,在工作台上的資訊也要管理好。工作台主要分成3大類。
  1. in-tray,out-tray
  2. 最近一星期常用檔案
  3. 工作中的檔案
抽屜裡面的檔案都是最近一個月內的檔案,根據計畫/工作分類,以時間來排序。而檔案櫃內的,也根據同樣的方式管理,但那些都是超過一個月的檔案。這樣其實與卸下資料方法不謀而合。

記錄不斷更新,每一個人可能保存了不同的版本。首先,要保持系統內只保存最新的版本。另外,要讓員工知道手上的是那個版本。譬如把更新次數放在頁尾,或者檔案名稱。

管理檔案,管理資料,這麼複雜。其實需要制定良好的指引或者工作手冊,讓每個人能夠跟從統一的做法。公司要提供定期的培訓。

Yahoo filter spam character

最近Yahoo!Blog 製造不少麻煩。不是留言問題,就是插圖問題。今日,又弄個過濾spam字元。可惜從來未有交代,被人質疑是不是文字獄,還是有什麼學習內地的過濾內容方式。

技術問題不斷發生,又加入其他新問題,新功能。期望,先處理技術問題。

2009年10月22日 星期四

包袱,抱負,報復

不斷往上爬是社會給個人的包袱,
幾乎忘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抱負,
當人人被壓抑不能一展抱負,
隨時會向社會報復.

上班族最沒想到的3條新路──降級、試吃、玩心
http://mr6.cc/?p=3729#comment-303072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高速鐵路效益的計算方式2

上一回寫到計算人流問題。根據香港往內地公幹比率並且香港與內地業務也均質,才估計廣州佛山兩地,每日大概10.65萬人會從內地往返香港。實際情況是,大部分零售與生產業務都集中在內地,所以大部分人流都是從香港北上,南下的應該主要尋找商業合作、合約、法律,所以南下商務人流應該相對少。因此,可以猜測南下商務人流是北上的20%,大概2萬。根據旅遊發展局,除了商務人流外,就是觀光人流。2009年1月至8月(243日),來自中國內地遊客有115.5萬,平均每日4700人。於是,兩者合共24700人。當新的鐵路開通的時候,那24700人不會是突然間新增出來的。他們本來主要從舊的廣深鐵路前往香港。樂觀估計有一半都採用高鐵前往香港,便有12350人。

根據香港統計處2009年8月的資料,就業人口349萬左右。2006年,在內地上班的有101,811人,從事批發零售出口的有28,386人,估計散佈在廣深東為主;製造業有51,952人,估計散佈在東莞為主;金融保險地產有8230人,估計散佈在廣深為主。香港方面,潛在高鐵乘客大約28386 x 2/3+51952 + 8230/2 = 74991人。當中東莞佔28386 x 1/3+51952 = 61414人(81%),廣州佛山佔13577人(19%)。

願意坐高鐵,要看乘客住在哪裡。最多在沙田區9666人,元朗區8382人,東區7946人,觀塘區7644人,屯門區7582人,荃灣區6132人 ,葵青區6437人,九龍城區6344 人,西貢區6184 人,灣仔區 2796 人,南區 2864 人,中西區 3306 人,油尖旺區 4237 人,深水埗區 4682 人,黃大仙區 5150 人,北區 5395 人,大埔區 5632 人。願意坐高鐵的港島區佔16912人,一半願意坐高鐵的九龍區佔28057 人,不願意坐高鐵的新界區佔56842人。願意坐高鐵的大約30941人,佔總數30%。74991 x 0.3 = 22,497人。

潛在願意坐高鐵南下的乘客大約12,350人,潛在願意坐高鐵北上的乘客大約22,497人,總數34,847人。

今年,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造價已經是600億元,攤分30年,每年20億元,營運支出每年2億元,每人每日負擔172元成本,需時48分鐘,另外花大約30分鐘人民幣5元(港幣6元)坐地鐵到廣州市中心,即78分鐘,平均每分鐘2.28。現在紅磡去羅湖港幣31.3元,需要42分鐘,羅湖到廣州人民幣70元(大概港幣78元),需要55分鐘,總共97分鐘港幣109.3元,平均每分鐘1.13。可見,高鐵平均每分鐘成本是原有鐵路平均每分鐘車資的2倍,運作速度是原有鐵路的1.24倍。怎樣看,高鐵很貴。如果從乘客心理,速度與平均每分鐘車資大約成正比,可以接受的車資水平大約港幣109.3元x1.4 = 153元。

如果利潤大概5%,推算出車費中的成本預算是140元,一年等於140元x34,847人x365=17.8億。香港段造價要不超出534.2億。別忘了81%去東莞,不能全部以140元計算。如果東莞車資是全程的60%,成本預算要下調32.4%,即361.1億。

看來差距很大。如果西鐵錦上路為終點站,香港境內的隧道由26km減少為14km,紅磡到錦上路22分鐘車資15.9,柯士甸到錦上路18分鐘,九龍站到錦上路24分鐘。剩下的路段錦上路到福田大概17km。根據高鐵需要26km加速到300km/h(83.3m/s),加速大約為每秒增加 0.133m/s。17km內最高速度為171km/h,需時12分鐘。香港段需時從14分鐘延長至34分鐘,紅磡到廣州市中心時間增加至98分鐘,柯士甸到廣州市則要94分鐘。完了,紅磡經過舊鐵路到廣州只要97分鐘。誰坐高鐵?

九龍站到青衣13分鐘,如果從青衣專線到錦上路時間接近從荃灣西到錦上路的8分鐘,這樣都需要21分鐘,比現有九龍站到錦上路22分鐘快很少。青衣到錦上路的專線幫不上忙。誰坐高鐵?

從現在的模式,無論香港段怎變,都像不可行。轉換一下考慮因素。譬如廣州的未來發展,與佛山市區連接,十年後的石璧成了今日的天河區的模樣。舊路需要127分鐘,原定新路只需要48分鐘(2.9倍速度=>可接受水平上升到300元),省錢方案的新路只需要68分鐘左右(1.9倍速度=>可接受水平上升到200元)。一下子就扭轉了。

可見高鐵總站附近地皮快速升值。2005年西九龍海輝道地皮估計44億。2009年,估計渡船街一帶有132億,柯士甸站地皮超過130億,高鐵總站也超過130億,基本上超過了600億的一半。上海街到廣東道一般樓齡大約35年至40年,地皮因為高鐵總站上升到超過100億也不足為奇,預見不久又會重建。到時候,政府又增加收入。

當初沒有天幕作為標誌性建築,今天高鐵總站取而代之。

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高速鐵路效益的計算方式

一項基建是否應該興建,應該最少分兩個層次考慮。首先是能否在30年左右收回成本,等於股票市場市盈率,即每年大概3.3%利潤。試想作為公用股的中電控股有限公司市盈率都有12左右。如果利潤過低,等於經營失敗,投資失當。第二層次,由於基建是公共財產,應該考慮是否有益於整個社會,看似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以所產生的經濟量為準則。舉一個類似政府常常說的例子,多了高速鐵路,每個月可能多了十萬遊客,平均每個人消費3000元,一年旅遊收益大概3億,30年就是90億。如果高速鐵路本身能夠符合第一個條件,那90億就袋袋平安,否則就是補貼投資的損失。

計算高速鐵路效益,當然要知道鐵路成本與營運收入。

鐵路成本包括固定的建築成本,經常性的營運成本。興建鐵路,速度越高,建築要求越嚴謹。列車速度越高,路軌越要筆直,轉彎的地方要適當地傾斜來增加向心力。列車速度越高,路軌越要平坦,誤差要非常少,測量工具要非常準 確,地基要更保持一致的沉降,施工難度大增,成本自然大增。同時對建築材料的要求也大增,要避免冷縮熱脹導致路軌變形,所以建材內要減少雜質,成本又 自然大增。列車速度越高,路軌不能有任何雜物,要採用無碴路軌,建築材料不能容易剝落,否則物件高速撞擊車身容易導致機器故障,成本又自然大增。

列車除了要流線型降低風阻外,還要好好保護底盤。高速列車的輸電裝置要加強保護,電壓要高度穩定,在高壓電纜上高速滑動會產生大量電磁波。平時在九廣鐵路上,列車進入車站前總有吱 吱聲,就是電磁波釋放所做成。除了路軌,列車,車站外,還有信號系統,供電設施,軌道旁的逃生設施,維修通道,隔音設施,站外的交通設施和接駁公路等等。 建築成本當然要計算這些主體與配套建築工程所需要的費用。興建前要徵收土地,徵收開支要計算入內。如果經過民居或者溼地,也要向居民與生態環境作出補償。根據2008年,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造價已經是395億。現在飆升到600億


營運成本,運作上需要投入的資金,維修費用,運作帶來的污染與副作用所衍生的支出。列車速度由200km/h上升至300/km,增加至1.75倍,所需要的電力增加了3.0625倍。由於停車距離增加,班次不能太密。安全程度要提高,電腦系統變得越精密越複雜,需要更昂貴的技術人員。這些各樣的成本將會在票價上反映出來。可惜,營運時期,社會所付出的社會成本卻不能在票價上反映。跨境的鐵路可以帶來治安管理問題,警方需要更多人力。


經濟利益要看看建築與營運時期所帶來的就業,鄰近地區經濟運作效益,全國性經濟運作效益。

很多時候看到反對聲音只是從某些居民的交通需求作重點。想想如果今日要興建飛機場到各地城市,難道因為不能與便捷的跨境巴士相比而要擱置嗎?每一種交通工具有其優點/缺點。採用飛機,出入境耗費了大約1.5小時,航程超過一小時才開始有效率。香港到台北的航程大約一小時,所以基本上香港到長沙或福 州,長江以北的飛機航程才有效率。基本上,半小時航程覆蓋了整個廣東省,即總需時3小時。現在廣深鐵路全長147公里,時速200公里,車程需要不多於1 小時,以這個速度理論上大概3小時覆蓋了整個廣東省。現在東西走向未能接近這個時間,只因為東西鐵路走線的問題,覆蓋率的問題。從這個角度,省內交通可以以鐵路為主。省外則可依靠飛機。

建築時期的經濟效益,主要看資金流轉的倍數效應或者貨幣擴張。這個是什麼呢?政府建築開支100元,建築商賺了10元,80元就是建築商支出,80元可以是薪金,供應商或者二判的收入。假設他們會繼續消費64元,得益的零售商繼續消費52元。如此,最終總消費額可以是原來的3.5倍。如果整個過程在香港或者中國發生,得益一定是香港與中國。香港政府工程的採購不是以本地為優先,只採取一視同仁的公平競爭方式。可以說是可貴之處,也可以是限制之處。在這個開放式的香港經濟,倍數效應可能不超出2倍。因此,中國可以通過大量的基建來增加資金流動,而推高國民生產總值。無論怎樣,建築時期的經濟效益只是短期效果。

營運時期的經濟效益,分為鐵路本身的利益,這依靠客運量。哪些才是目標乘客?高速鐵路票價高,對象自然不是草根階層,而是中產或以上的人士。如果交通服務對象是草根階層,票價不能高,速度也不能高。如果不是單純客運,商業用戶的貨運應該好好計算,因為他們願意付出多,可以彌補乘客的票價。

首先,計算客運需求不能單以人口作準則,要了解流動範圍。有很大交通需求的是中高薪金的工作人口與遊客。譬如,廣深港高速鐵路服務區域,香港常住人口700萬;廣州常住人口1018萬,流動人口466萬;佛山人口達592萬;東莞總人口達1000萬;深圳常住人口876.83萬,流動人口648.76萬。廣佛東深總人口大概4600萬,整個珠江東岸總人口5300萬。如果計算工作人口,香港大概500萬。根據中國人口結構,估計工作人口佔69%,廣佛東深工作人口分別大概1023萬,408萬,690萬和1052萬,總數達3174萬。當然工作不一定要四處走,看看每日平均有30萬人次出入羅湖口岸,佔工作人口6%。可預計廣佛東深190萬在職人士往返各地。問題就是他們到哪裡去?東莞主要是廠,廣深則主要是辦公室,佛山比較平均。港廣佛東深五個地點,去東莞佔一半;從廣州去香港,估計只有六分之一機會,即10.2萬人。深圳大概10.5萬人,佛山大約4萬,東莞大約6.9萬,理論上應該會有31.6萬。這個當然假設五地產業緊密程度一致。可惜,現實環境限制隨時打了75折,可能最後每日只有24萬人。

好了,明白了交通需求後,便要知道有什麼交通選擇。譬如廣深港高速鐵路,東深兩地鄰近香港,原本的鐵路已經很方便,不會考慮高速鐵路。剩下了廣佛兩地,每日大概10.65萬人會從內地往返香港。頭痛的是,那10.65萬人是新增的,還是從舊鐵路拉客?根據政府2008年的資料,2014年完工,2020年每日可接載10萬名乘客,職位1萬個。假設600億建造費,分30年。2020年的平均成本20億,營運成本大約1.8億(香港工資中位數18,000元),加上其他電力保險,總成本最低22億。每名乘客每日最少負擔2,200,000,000/100,000/365 ~= 60元成本。

最終計算結果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台灣的教育改革



大學畢業生


隨 著教育改革,大量大學畢業生投入了人力資源市場。短短12年,增加成3倍左右,市場能否吸納所有畢業生呢?當然不是。社會慢慢發現了高學歷失業率正在攀 升。行政院主計處8月24日公布台灣7月份失業率一舉突破6%,創下歷史新高,達到6.07%。主計處第四局表示:受到大學畢業生投入職場的衝擊,台灣7 月失業人口激增至66.3萬人,比6月多出1.6萬人。[1] 最近一些評論,指出金融海嘯加上88台灣南部水災,還有就業市場的供過於求現象已日趨嚴重,高學歷高失業越來越嚴重。[2][3][4]台灣社會認為這樣不僅僅是畢業生的個人問題,也是社會資源浪費的問題。如果我們從宏觀角度看,大學教育是為了人類社會將來的發展,知識的發展,科技的發展,不僅為了就業,否則變成了職業培訓中心。

教師培訓

其實,畢業生除了找工作,服兵役,做研究,其實有很多畢業生入讀了各大學的師資培訓課程,希望能夠將來有一份穩定的職業,而且教師有其傳統的地位,長期受到家長和學生的尊重,所以份外吸引畢業生。

教 育改革之前,老師是從師範大學畢業,其他大學沒有開辦教育學課程。自從教育改革,廣設大學,需要大量老師和教授,教育部才容許其他大學開辦教育學課程。另 一方面,就業市場未能吸納所有畢業生,這樣都促使開辦更多開辦教育學課程。12年增加到3倍,最少年均增加9%。最大的疑問就是突然之間哪裡來更多能夠培 育教師的教授呢?因此,這些課程素質成疑。

培訓教師需要兩大方面,教育理論研究與教育技巧實踐。教育理論包括了課程設計、發展心理學、教 育社會學、教育哲學、教育史等等。教育務實方面,側重學校行政、教育行政、視聽教育、環境教育、應用科技和科目相關的教學。來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王秋絨的 研究(086NTNU0579007)指出,由於沒有限制各類別選修課程的數量,所以很多學生都偏重選擇教育務實方面的課程,忽略了教育理論的重要性。教 學的實際操作往往有其背後的理念,不明白理念容易導致操作上的僵化。可惜,很多學生避免在實習期間現實教學環境帶來震撼,都選擇實踐性較重的科目。另一方 面,對於教育的研究比較側重短期效應,缺乏系統行研究。期望將來的培訓策略應當注重兩者的平衡。

教育改革委員會

教 育改革方案或政策都是由教育改革委員會所擬議、審議、建議、諮詢,所以教育改革委員的質素很重要。它的成員主要來自教育界別以外的人士。召集人是化學家李 遠哲,行政院法規委員會委員張京育,議員余陳月瑛,人類學家李亦園;比較重教育背景的有教育研究所所長林清江,國立清華大學前校長沈君山,教育部次長黃鎮 台等等。非教育專業人士佔多數,被認為外行領導內行。這一點讓人想不通,新加坡的負責專業及技術教育的部門是由貿易工業部長來擔任主席,難道沒有出現類似 的問題?另外,負責評審課程的以教育行政人員為主,容易過分以運作與評核學生的觀點出發,忽略了從課程本身的教學效能出發。


隨著 事情發展來看,擴大大學收生,需要更多老師,但也導致畢業生整體水平下降;失業率高企,吸引大學生報讀教師培訓課程;同時培訓老師的課程質素也下降,新老 師的整體水平自然也下降。將來他們所教的學生水平又下降,出現了一個周期很長的惡行循環。這就是為什麼新加坡要堅守以教育質素為優先。


舊日文章

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台灣的高等教育

之前,看過了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好像很成功。那麼,台灣呢?

自從1994年,台灣的高等教育出現變革。1995年,大專院校只有69間。直到2007年,台灣的大專院校已達163間。根據台灣行政院主計處公 務預算局的資料,1994年,教育開支佔總開支10.1%,當時高等教育開支是直接資助7間大學,佔教育開支大約16.7%,大概是90億新台幣。 2004年,教育開支佔總開支12.1%,當中高等教育開支佔教育開支大約48%。2006年,台灣教育開支佔總開支12.5%,當中高等教育開支佔教育 開支大約29%,大概是576億新台幣,面值是1994年的6.4倍。如果12年的年均通貨膨脹為5%,高等教育累計實際增長為3.56倍。

投入不少資金。成效又如何呢?看看1994年,大學學位畢業生大約有68,274人,2004年達到210,763人,大概3倍。可惜,看到07年7月7日的報導,指出由於大學數量急速擴充,大學生平均素質降低,有些大學畢業生程度低得簡直讓人「不忍卒睹」。現在大學錄取率超過9成,社會各界原本冀望大學訂出更嚴格篩選標準,維持大學生素質。但從大學退學人數下降來看,各大學顯然在「對抗」社會期待。

好明顯,大學快速膨脹,教授嚴重不足。無論大學,大學生和教授都快速貶值。傳統大學最終成了名牌大學,從專上教育機構變成的大學被標籤成一般大學。於是,大學一詞在中文語境中貶值。

新加坡的做法剛好相反,在教育素質上用不妥協,在亞太地區找出一條出路。

原文

2009年9月17日 星期四

新加坡的高等教育

最近看了一本書,報告了新加坡高等教育,探討了政府在策劃、提供資金、政策推行中所擔當的角色,如何建立高質素可持續的教育制度。這個研究勾畫出教育制度架構,多元化的教育機構發展,學生數量上的增長,與及為何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學生到海外留學。分析指出,新加坡高等教育的特質在於合適性、質素追求、研究、教育制度服務社會的角色、國家與教育制度的關係,制度上融資安排。除此之外,還討論香港可以借鏡的地方與當前的挑戰。

新加坡工業發展

新加坡教育的發展與社會及工業發展息息相關。新加坡工業發展,基本上分四個階段。60年代,獨立不久,勞動密集的工業剛剛起步,失業率只是輕微下降。70年代,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改善了生產技術,失業率下降到10%。政府明白需要再提升和改善生產力。80年代,教育發展部門推行現代化,就是所謂第二次工業革命,把傳統工業轉為技術密集工業,失業率下降到2.5%。90年代末,失業率下降到1.3%。

高等教育架構

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在結構上與香港差不多,同樣繼承了英國模式。自從1960年代,發展出多層需求導向,多功能的教育模式,以適應快速膨脹經濟的多元化人力需求。讓畢業生有合適的技能與知識。1979年,整個教育向著科技、會計與商業管理傾斜。1990年大學畢業生達到25307人,是30年前的7倍。教育佔政府開支的比重從1970年的13%,1980年的16%,上升至1990年的26%。

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大概分成三層。第一層,就是新加坡國立大學,負責培養專業人才與行政管理人才。第二層,就是理工學院,譬如南洋理工學院 (Nanyang Polytechnic),義安理工學院 (Ngee Ann Polytechnic),新加坡理工學院 (Singapore Polytechnic),淡馬錫理工學院 (Temasek Polytechnic),共和理工學院 (Republic Polytechnic),負責培養科技人才,中層技術管理人員。第三層,就是工藝教育學院,提供全面的技術訓練,專門培養技術人員。

香港方面,政府把理工學院提升為大學。於是出現了高等教育觀念上單一化,幸好各大學保持各自特色,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不致單一化。

教育需求

從過往的教育發展看到,是以工業需求為主導。負責專業及技術教育的部門是由貿易工業部長來擔任主席,這樣便加強協調商業及工業對教育的需求。

1991年新加坡政府定立4個社會第四階段的發展方向。
  1. 經濟動力
  2. 國民身分
  3. 生活質素
  4. 建立環球性城市的佈局
為了配合這個發展方向,政府除了改善教育與技術外,還要吸引外來人才以提高國家的競爭力。新加坡就是利用這些優良,高度資助,職業主導的教育機構來吸引海外學生。

香港的大學嘗試製造多元文化環境,但是中國內地學生數量龐大,海外學生比例嚴重不足,似乎是學習環境內地化。這個其實也是海外大學所面對的問題。


入學方面

政府明白追求大學質素,要從入學標準著手。如果新加坡國立大學放寬了入學標準,他們認為會導致:
  1. 能力低的學生在大學時期越來越難與準備好的學生競爭
  2. 高退學率等於浪費珍貴資源
  3. 能力低的學生普遍影響能力高的學生的學習
  4. 有關學位會貶值
  5. 比較差的畢業生會得不到應有知識與技能,在高度競爭技術為主工作環境難以表現出眾
  6. 製造大量失業的畢業生
為了保持大學學位與文憑的質素,入學標準與英國傳統大學看齊。大學以質素為主的甄別過程,政府需要提高中學生的質素,於是嚴謹的考試制度成了中學教育的重 心。憑著嚴謹入學條件與學院本身的質素,退學率只有5%。

這個要點與香港的大學擴大收生的方向很不同。隨著教育越來越普及化,進入大學的學生質素差異越來越大。因此,拉近學生差異已經是非常艱鉅,提升整體質素更是難上加難。在制度中表現差的學生可能是因為未能適合學習模式,勉強入讀大學可以有反效果。

學院質素

學院本身的質素要看幾個指標,其中一個就是師生比例。新加坡政府嚴格控制學院的師生比例,一般 都是1:10,醫學院則是1:6,牙醫更低至1:4。

為了把教學質素提升變得更有效而且制度化,新加坡強硬執行任期政策,設立獎勵制度來鼓勵優質教育與研究,鎖定師生比例並且配以良好的教學科研設備,讓教學 人員在職進修以提高技能與表現。1981年有超過90%大學畢業生能夠在畢業後6個月內找到工作,85%的工作性質與所學相符。


研發方面

1995年,國家在研發開支佔GDP的2%,私人機構佔了一半,1萬名工作人口中便有40名從事研發活動。根據在新加坡政府的政策,研究的目標要側重長遠經濟發展方面。於是,研究項目所產生的經濟優勢很大。


海外留學與海外學生

新加坡主動送學生到海外留學,其主旨在於
  1. 為政治及行政方面培養第二梯隊
  2. 讓學生接觸工業發達國的制度,思想,知識與文化
  3. 在全球化議題中建立全面而健康的思想,以面對日益白熱化的國際競爭
另外,海外學生在新加坡畢業後,需要在當地工作3年。這樣避免人才外流,為別國作嫁衣裳,又可以加強本地學生接觸外地文化,造就多元文化環境。


整體

新加坡的教育策略明確,目標很清晰,政策緊貼目標,政府執行迅速,力度大,配套充足。教育政策的重要因素是有效果的計畫,有效率的執行策略,人力物力財力都慷慨供應。

從新加坡身上看到,
1) 教育、市場、經濟增長之間聯繫非常重要
2) 不妥協的追求教育質素
3) 教職員的聘任政策
4) 研究的優先次序(尤其是側重長遠經濟發展方面)
5) 教育的優先次序,成本效益與管理
6) 在各行業的財政安排

雖然新加坡教育成績很突出,但不是沒有隱憂,譬如學生被分流,他們的自由選擇被剝奪。由於研發的目標受制於政府,學術自由受到質疑。在這裡,我們也可以反思一下,高等教育是否只是為企業培訓優良員工,為政府培訓政治人才?

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

綠色革命之父



歐內斯特諾曼博洛格(1914年3月25日- 2009年9月12日)是美國農學家,人道主義者和諾貝爾獎得主,並且同時擁有印度榮譽市民獎,總統自由勳章和國會金質獎章.他憑著新的小麥品種,救活了10億人,被譽為綠色革命之父.

1942年在明尼蘇達大學考取植物病理學和遺傳學的博士學位。在墨西哥,負責農業科研,培養出高收益,抗病,半矮稈的小麥品種.

在20世紀中葉,這些高產品種結合了現代農業的生產技術.他成功為墨西哥巴基斯坦和印度引進了這些高產品種.因此,墨西哥在1963年成為小麥淨出口國。

一九一四年三月,博洛格出生於愛荷華州的挪威移民區.祖父在1854年從挪威萊康厄移民到威斯康星州.

從7歲到19歲,都在愛荷華州西普羅蒂溫釣魚,打獵,種植玉米,燕麥,貓尾草,養牛養豬和養雞.

他從小就好奇心十足、精力驚人,他的妹妹去年接受訪問時回憶道,博洛格小時候總是一邊擠牛奶一邊吹口哨,而且還有問不完的問題,「他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有些草地是綠的,但過了這一塊就不綠了」。

在那個年代,農村小孩通常書都讀不久,但他的祖父奧爾森因為自己不大識字,大力鼓勵博洛格學習,說"你先充實自己的頭腦然後充實你肚子就是聰明的做法"。

因此鼓勵孫子受教育,柏洛格也不負所託,於1933年入讀明尼蘇達大學.一路唸到明尼蘇達大學,原本他主修森林學,但後來受到植物病理學專家斯塔克曼的啟發,轉到植物病理學領域。他當時財政拮据,為了繼續學業,經常休學找工作,賺了錢後再繼續學業。

1935年,因為工作關係,慢慢擔任了公共資源保護隊的領袖。當時看到很多為他工作的人經常挨餓。他憶述,看到食物如何改變他們,成了我心中的烙印。在取得林業學士學位前後,便於美國林業局在馬薩諸塞州和愛達荷州的服務站工作。


1940年及42年博洛格先後取得碩士與博士學位.1942年開始在杜邦公司任職,研發可用於戰爭的化學複合物,不過不久後,他在恩師斯塔克曼的遊說下,於1944年加入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墨西哥貧窮計畫。

博洛格最初的目標,是要創造適合墨西哥氣候、可抗莖鏽病的小麥品種,他將墨西哥的小麥品種與其他地方的小麥配種,成功研發出新種小麥。

1953年,博洛格開始研發包含罕見基因的小麥品種,創造出莖粗硬結實、但麥穗並未縮小的麥種,換言之,這種品種的小麥粗短,但卻能製造大量麥子,也由於其莖結實,因此雖然短小,但卻能承受龐大麥穗的重量。這種藉著縮短植物來增加產量的奇怪原則,就是影響至深至廣的綠色革命精髓。60年代初期,墨西哥的農人已多數採用博洛格的創新技術,產量呈六倍成長;看到墨西哥的成功案例,其他貧窮國家的要求也如雪片般飛來。博洛格等研究員在60年代把新技術向亞洲、中東、南美和非洲推廣,增加稻米等作物的產量。當時地球人口正快速膨脹,1968年轟動一時的《人口炸彈》The Population Bomb一書便警告,全球人口迅速增加,已超過地球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威脅人類生存。但博洛格等人以行動粉碎了這一人口爆炸理論。博洛格在2004年憶述﹕「數十年前,當我們正努力把技術轉移到印度、巴基斯坦與中國時,他們說沒有方法可以拯救這些人,許多人將會死掉。」

博洛格在墨西哥展開研究時,全球只有約23億人口,但「綠色革命」50年後的今天,全球人口已超過60億,人均耕地面積下降了約一半。若沒「綠色革命」,難以想像人類從哪裏獲得額外糧食,應付人口的增加。

許多專家指出,博洛格等人的努力,救活了多達10億人,令人類在20世紀後50年避免大饑荒。諾貝爾評審委員會1970年向博洛格頒發和平獎時,便稱讚他養活的人口數目,「比同時代任何一個人都多」。

雖然如此,但一九九○年代後,「神奇麥種」增產率節節下滑,已低於人口成長率。全球仍有逾十億人陷於饑荒,綠色革命雖然提高糧食產量,仍彌補不了人口過度成長的缺口。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綠色革命也屢遭環保人士批評。他們認為,布若格採用密集、單種栽培的耕種方式,加上依賴人工化肥,對環境造成傷害。

但布若格反駁,他的方式可減少農地面積,因此能保護環境,反倒是低技術、有機等耕種方式容易造成飢荒。

博洛格在墨西哥研究種植技術時,總是親自下田耕種;到90多歲時,他仍積極為推動生物科技,對抗饑荒奔走。他早前受訪時說﹕「我們這些在幸運國度生活的人每天都可吃至少3餐,但我們卻不重視食物。雖然食物隨着技術的重大進展而獲得更公平地分配,但饑餓與饑荒仍是司空見慣。」

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教育上的競賽

自從知道了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排名比香港高,便努力探究一下其優勝之處。根據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年初發表的2008年度全球首200名大學。香港的大學名次為

26 - 香港大學
39 - 香港科技大學
42 - 香港中文大學
147- 香港城市大學

新加坡的大學名次如下:

30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新加坡國立大學
77 -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南洋理工大學

如果以科技科目來排名,兩地大學的名次如下:

11 - 新加坡國立大學
24 - 香港科技大學
26 - 南洋理工大學
69 - 香港大學
74 - 香港中文大學
89 - 香港城市大學

以自然學科來排名,兩地大學的名次如下:

31 - 新加坡國立大學
59 - 香港科技大學

如果以人文學科來排名,兩地大學的名次如下:

30 - 新加坡國立大學
46 - 香港大學

以社會科學來排名,兩地大學的名次如下:

18 - 新加坡國立大學
34 - 香港大學

以生命醫藥學科來排名,兩地大學的名次如下:

17 - 新加坡國立大學
39 - 香港大學


從各類指標所指示, 新加坡國立大學有過人之處。下次慢慢細數。

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

新加坡大戰香港

最近,世界經濟論壇發表200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指出,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危機的美國,未能保住競爭力首位之排名,滑落至第二位,是報告自2004年發表以來首次出現,榜首位置由瑞士取代;香港則保持在第11位,中國的排名跳升一級,由第30位,躍升至第29位。亞太區競爭力排名最高的國家是新加坡,由第五位升上第三位,其次為日本,排行第八位,台灣則跟隨本港,排行第12位。



別看香港好像能夠抵抗金融海嘯。如果仔細觀察新加坡,去年由第七位升上第五位。香港的地位開始江河日下。這個全球競爭力報告如何客觀反映各地競爭實力呢?首先要了解報告內各項指標。

報告內競爭力排名是根據3大類12個範疇資料來釐定,包括了基本要求類別:機構方面,基礎建設方面,宏觀經濟穩定性,健康及基礎教育方面;促進效能方面:高等教育及培訓,貨品市場效率,勞動市場效率,金融市場成熟度,技術準備程度,市場規模;創新及成熟因素方面:商業成熟程度,創新。這些類別因素能夠促成因素主導經濟,效能主導經濟及創新主導經濟。

對於不同類型的經濟,這三大類因素有著不同程度影響力。其中,促進效能方面,在因素主導經濟佔35%比重,在效能主導經濟及創新主導經濟都佔了50%。

這12個範疇資料究竟包括了什麼?機構方面,公共類別再分為5個小類,分別是產權,倫理及貪污,法制,政府效率及公共安全;私人類別再分為公司倫理及公司誠信。基礎建設則分為一般基建及專門基建。宏觀經濟穩定性方面,分為政府預算,國家存款率,通脹率,利率及國債。基礎教育方面則包括了基礎教育質素,就業情況及相關政府開支。高等教育及培訓方面,分為中學畢業生就業情況,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相關政府開支,教育制度的評分,數理教育的評分,管理教育的評分及學校上網率,還有在職受訓情況。貨品市場效率方面,分為本地競爭與海外競爭,還有顧客取向及成熟程度。勞動市場效率方面,則視乎其彈性,勞資關係,成本及是否有效地使用人才。貨品市場效率方面,則觀察市場成熟程度,操作容易程度,資金準備程度,監管制度及相關法律是否完備。技術準備程度,則不僅僅看可用的技術,還看滲透率,外國投資,技術轉移,相關法律監管,資訊基建等等。創新及成熟因素方面,要兼供應賞的質量,供應網絡的群族發展及其深度,運作成熟程度,競爭程度和依靠專業管理的程度。最後,創新方面,要視乎創新能力評分,科研機構質素,公司科研支出,大學與公司合作科研,政府是否採用高科技產品,人才是否充足,知識產權是否得到保障。

可以見到,這些資料所涵蓋的算是全面,但是它們是怎樣得到的?主要分兩個方面,硬性資料-統計數據,軟性資料-機構評分。好像中國受訪的機構大約有373間,新加坡大約144間,而香港則有39間。受訪機構只需要填寫問卷,每一題都有7個選項,由1分到7分。為了反映經濟因素的慣性,上年的數據仍然計算入今年的數據中,但加入折舊率。


兩地經濟規模小而且相似,地方小,華人佔人口大多數。新加坡曾學習香港房屋政策。比較兩地經濟,服務業佔了香港GDP的96%,新加坡則69%,而日本的服務業都只佔總GDP68%。香港明顯過分偏重服務業。新加坡仍然保留高科技製造業和科研部分,並且為此制定長遠政策。香港的高科技政策則未能保護製造業。

現在來看兩地指標的分別。新加坡排行第三,機構評分排行第一,當中知識產權保護,公眾對政治家信任,政府財政運用效率,立法效率,政策制定透明度都排行第一;基礎建設排行第四,其中道路,港口,機場排行第一;健康及基礎教育方面排行第十三,其中高等教育制度及數學科學教育排行第一,職員培訓排行第二;創新方面排行第十,當中創新能力排18,科研機構質素排12,公司科研開支排第8,與大學合作科研排行第4,政府採用高科技產品排第一,人才充足程度排第14。

香港總排名第11,機構評分排行第11,最好的只是政府管制負擔及平息爭議的立法架構的效率,但都是排行第2,公司董事局的成效則在133個地區/國家排行52基礎建設排行第2,最好是港口機場排行第2;健康及基礎教育方面排行第43,絕大部分評分低於平均數,基礎教育排34,教育開支排99,教育制度質素及管理學院質素排28,職員培訓排行第25;創新方面排行第23當中創新能力排43,科研機構質素排34,公司科研開支排第33,與大學合作科研排行第27,政府採用高科技產品排第28,人才充足程度排第78

由此反映,香港優勢近年盡失。中國巨龍已經甦醒,香港小龍開始沉睡,發了個虛擬繁榮的春秋大夢。

相關新聞及資料:
星洲勁升香港競爭力原地踏步
http://www2.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2/1/1/1258678/1.html

“創新”劣勢 全球競爭力排名香港列十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0/7/1/1/101071197.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071197&mdate=0909091232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9-2010
http://www.weforum.org/en/initiatives/gcp/Global%20Competitiveness%20Report/index.htm

2009年9月7日 星期一

清境農場與合歡山


清 境農場成立於1961年2月20日,座落於台灣中部中橫公路台14甲線霧社北端8公里處,空氣清新、林木蒼鬱、繁花遍野、具北歐風光,有「霧上桃源」之 稱。此地海拔1750公尺,每年5~9月份平均氣溫15。C~23。C左右,遠離城市酷熱。隨季節不同,出產水蜜桃、二十世紀梨、加州李、奇異果、高冷蔬 菜等,投身期間,居高眺遠,其茂盛之草原,綠茵如氈,令人留連忘返。





別以為是瑞士民居,其實全都是當地為遊客興建的民宿。整個山區佈滿了形形色色的民宿,大部分都是模仿德國木屋。配以綠油油的草地,就像瑞士的風光。由於海拔高,夏天也比較清涼,冬天更會下大雪。難怪當地的旅遊中心就像滑雪度假村。



傻乎乎的綿羊很努力的吃草。我們站在牠們身旁也不理。


久遺了藍色的天空,一團團的白雲隨風飄過!這就是合歡山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