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

綠色革命之父



歐內斯特諾曼博洛格(1914年3月25日- 2009年9月12日)是美國農學家,人道主義者和諾貝爾獎得主,並且同時擁有印度榮譽市民獎,總統自由勳章和國會金質獎章.他憑著新的小麥品種,救活了10億人,被譽為綠色革命之父.

1942年在明尼蘇達大學考取植物病理學和遺傳學的博士學位。在墨西哥,負責農業科研,培養出高收益,抗病,半矮稈的小麥品種.

在20世紀中葉,這些高產品種結合了現代農業的生產技術.他成功為墨西哥巴基斯坦和印度引進了這些高產品種.因此,墨西哥在1963年成為小麥淨出口國。

一九一四年三月,博洛格出生於愛荷華州的挪威移民區.祖父在1854年從挪威萊康厄移民到威斯康星州.

從7歲到19歲,都在愛荷華州西普羅蒂溫釣魚,打獵,種植玉米,燕麥,貓尾草,養牛養豬和養雞.

他從小就好奇心十足、精力驚人,他的妹妹去年接受訪問時回憶道,博洛格小時候總是一邊擠牛奶一邊吹口哨,而且還有問不完的問題,「他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有些草地是綠的,但過了這一塊就不綠了」。

在那個年代,農村小孩通常書都讀不久,但他的祖父奧爾森因為自己不大識字,大力鼓勵博洛格學習,說"你先充實自己的頭腦然後充實你肚子就是聰明的做法"。

因此鼓勵孫子受教育,柏洛格也不負所託,於1933年入讀明尼蘇達大學.一路唸到明尼蘇達大學,原本他主修森林學,但後來受到植物病理學專家斯塔克曼的啟發,轉到植物病理學領域。他當時財政拮据,為了繼續學業,經常休學找工作,賺了錢後再繼續學業。

1935年,因為工作關係,慢慢擔任了公共資源保護隊的領袖。當時看到很多為他工作的人經常挨餓。他憶述,看到食物如何改變他們,成了我心中的烙印。在取得林業學士學位前後,便於美國林業局在馬薩諸塞州和愛達荷州的服務站工作。


1940年及42年博洛格先後取得碩士與博士學位.1942年開始在杜邦公司任職,研發可用於戰爭的化學複合物,不過不久後,他在恩師斯塔克曼的遊說下,於1944年加入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墨西哥貧窮計畫。

博洛格最初的目標,是要創造適合墨西哥氣候、可抗莖鏽病的小麥品種,他將墨西哥的小麥品種與其他地方的小麥配種,成功研發出新種小麥。

1953年,博洛格開始研發包含罕見基因的小麥品種,創造出莖粗硬結實、但麥穗並未縮小的麥種,換言之,這種品種的小麥粗短,但卻能製造大量麥子,也由於其莖結實,因此雖然短小,但卻能承受龐大麥穗的重量。這種藉著縮短植物來增加產量的奇怪原則,就是影響至深至廣的綠色革命精髓。60年代初期,墨西哥的農人已多數採用博洛格的創新技術,產量呈六倍成長;看到墨西哥的成功案例,其他貧窮國家的要求也如雪片般飛來。博洛格等研究員在60年代把新技術向亞洲、中東、南美和非洲推廣,增加稻米等作物的產量。當時地球人口正快速膨脹,1968年轟動一時的《人口炸彈》The Population Bomb一書便警告,全球人口迅速增加,已超過地球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威脅人類生存。但博洛格等人以行動粉碎了這一人口爆炸理論。博洛格在2004年憶述﹕「數十年前,當我們正努力把技術轉移到印度、巴基斯坦與中國時,他們說沒有方法可以拯救這些人,許多人將會死掉。」

博洛格在墨西哥展開研究時,全球只有約23億人口,但「綠色革命」50年後的今天,全球人口已超過60億,人均耕地面積下降了約一半。若沒「綠色革命」,難以想像人類從哪裏獲得額外糧食,應付人口的增加。

許多專家指出,博洛格等人的努力,救活了多達10億人,令人類在20世紀後50年避免大饑荒。諾貝爾評審委員會1970年向博洛格頒發和平獎時,便稱讚他養活的人口數目,「比同時代任何一個人都多」。

雖然如此,但一九九○年代後,「神奇麥種」增產率節節下滑,已低於人口成長率。全球仍有逾十億人陷於饑荒,綠色革命雖然提高糧食產量,仍彌補不了人口過度成長的缺口。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綠色革命也屢遭環保人士批評。他們認為,布若格採用密集、單種栽培的耕種方式,加上依賴人工化肥,對環境造成傷害。

但布若格反駁,他的方式可減少農地面積,因此能保護環境,反倒是低技術、有機等耕種方式容易造成飢荒。

博洛格在墨西哥研究種植技術時,總是親自下田耕種;到90多歲時,他仍積極為推動生物科技,對抗饑荒奔走。他早前受訪時說﹕「我們這些在幸運國度生活的人每天都可吃至少3餐,但我們卻不重視食物。雖然食物隨着技術的重大進展而獲得更公平地分配,但饑餓與饑荒仍是司空見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