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英語的誕生(5)-英文字母

上回提到早期現代英語是I/J不分,U/V不分,為什麼呢?

追尋歷史,原來J是從I演變過來,U從V演變過來。I這個符號來自古希臘文的I(Iota),而V則是古希臘的Y(Upsilon) 。別把它唸作up-si-lon.正確讀法為u-psi-lon。

在古代的拉丁文,I除了發出"軟g"音外,還會發出"y"音。因此,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當初其實寫作Ivlivs Caesar。讀音不是jooleeus seezar 而是yuleeus kizar。



由於字體美術,字母符號的外側會延長為一些曲線,I慢慢在中古拉丁文衍生了J的寫法。公元2世紀到9世紀,音韻學上出現了分工,I擔當"軟g"音,而J則負責"y"音。

14世紀的法文卻背道而馳,J負責"軟g"音,譬如e和bonour。

16世紀j進入了英文世界。可是到了19世紀,英文字典才把他們正式區分。

在公元45至54年間,即克勞狄一世(Claudius I),開始出現U。在中世紀,V經常寫成U的模樣,但趣怪的是無論讀音怎樣,V總是第一個字母符號,而U只在英文字的中間。因此,當時的upon寫成pon,have卻寫成了hae.u與v互相糾纏至1630年才正式分手。

然而w在中古英文寫成uu,後來卻使用盧恩字母wyn-ƿ.諾曼第人入侵後,為英格蘭輸入了w。這個拉丁字母w用來紀錄日耳曼語的w音。

雖 然諾曼第人佔領很多年,讓法語成了貴族語言,但疏於管理導致英國人沒有放棄自己的語言,卻吸收了很多法語的辭彙。英國經歷了多次衝擊,最後成功抵抗西班牙 的入侵,開始建立日不落帝國。隨著工業革命,國運更踏上了巔峰。遍佈世界的英語殖民地為英語確立了國際語言的地位。英語也進入了現代英語時期。


有關文章
英語的誕生(4)-早期現代英語
英語的誕生(3)-中古英語
英語的誕生(2)
英語的誕生(1)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合成生物學揭示發展方向

香港科技大學學生最近遠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參加一個名為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iGEM)的合成生物學比賽,並憑科研突破奪金。

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是近代科學及工程的新領域,結合了其他領域的知識與工具,涉及的領域包括系統生物學、基因工程、機械工程、機電工程、資訊理論、物理學、納米技術及電腦模擬等。目前,合成生物學已在多個行業落實應用,例如農業、能源、製造業及醫學。當中比較著名的基因工程就是合成生物學其中一個範疇。追蹤基因特徵來追朔物種關係和演變歷程。改變食物基因來增強產量與保障健康。基因排序機器誕生協助專家分析基因,特別是遺傳性疾病。

這比賽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合成生物學比賽。今年於11月舉行;共130支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隊伍參賽,參加人數達2,000人。

iGEM自2003年開始舉辦,由當時麻省理工為期一個月的獨立活動時段孕育出來。那個時候大學生已經可以製造能夠閃動的細胞。後來這個比賽大受歡迎,2004年有5隊參加,2008年已經多達84隊,2009年112隊,2010年超過130隊伍參與。

科大學生連續三年參加比賽;2008年他們獲得銅獎,去年獲得銀獎,今年則獲金獎。

今年的參賽隊伍共有14位同學,大部分為一年級學生。他們主修的學科各有不同,包括生物、化學、生物化學、物理、分子生物醫學,以及化學及生物產品工程。他們有5位顧問,都是較高年級並有相關經驗的科大同學。

這些學生在他們的導師-生命科學部周敬流教授-的指導下花了大半年時間進行研究。


他們發現:當金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分裂到某個程度,會發出一種信號分子相互通知以協調攻擊人體組織。

科大的iGEM隊員參考了有關乳酸桿菌(non-pathogenic Lactobacillus)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文獻,發現兩者在同類間互通信號的傳導途徑非常相似。因此,他們想到把葡萄球菌細胞受體(即信號接受器)外接部份和桿菌的受體嵌合成一個混合細胞受體。若然把該受體的轉基因放到桿菌內,便可讓桿菌得以接收球菌的攻擊信號。接收到信號的桿菌會繼而自發把信息下達,調控另一個轉基因製造釋放一種科大隊員預先轉移到菌體內可抑制球菌的短鏈蛋白肽。

該短鏈蛋白肽已在多本生命醫學的權威雜誌上刊載過,能有效阻擋球菌間相互通信,從而抑制由球菌繁殖帶來對人體的損害。

周敬流教授表示,這一群剛進大學不久,來自不同學系的學生,在短短八九個月內,從全無實驗經驗到訂立這嶄新的課題,並拿到卓越的成果,至為難得。足以表現出科大學生把學習,科研和課外活動融為一起的理念。他們能表現出高度的團隊精神,互相合作,實為科大學生活動的典範。


同期也有中大和港大參與。 中大的比賽項目是利用基因編碼來為資料加密,這個獨特性為他們帶來金獎。港大則在細胞上加插油脂受體來加強清理海面油污。
除了金獎銀獎外,比賽還有大會季軍,亞軍和總冠軍。得到季軍的英國Bristol布里斯托大學見到每年收割後農田殘留很多肥料,便利用螢光細菌來探測殘留肥料,讓農夫只在肥料不足的施肥,省了不少成本,也減少環境破壞。
得到亞軍的北京大學則改變細菌基因來製造一些蛋白質去探測水銀,另一些蛋白質則吸收水銀。
拿冠軍的斯洛文尼亞大學則利用基因作編寫程式生成新的蛋白質。基本概念就是把基因(DNA)當作蛋白質群的棚架以建立細胞內的生產線。這些蛋白質有自己的活躍部分,等於生產線上的工人,每人負責一個工序。由於基因排序可以操控,旋扭的角度也可以操控,連結在基因的蛋白質的位置也調節。最後就可以根據專家的設定來新的蛋白質,甚至其他生物構造。
我個人期望這些研究能夠與香港藥廠合作。可是,香港藥廠能否有這樣高研究水平生產新藥物?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創意偷懶法

湯姆歷險記中的故事,湯姆也許是偷懶達人,有一段故事是這樣說的。

因為湯姆逃學、打架的劣跡,在一個美好的星期六 早晨,湯姆被波莉姨媽強迫粉刷院牆。 湯姆正感到世界是多麼空虛無聊的時候,別的孩子跑來了。 湯姆天才的創意總是伴隨著絕妙的演出。 湯姆像一個藝術家似的"表演"刷牆,引來同伴莫大的興趣。 他們哀求湯姆給自己一次"表演"機會,湯姆看在賄賂的份上"很不情願"地讓出刷牆權。 全村的孩子排著隊來刷牆,每個人必須拿一件小玩意兒來交換刷牆的機會。 很快圍牆被刷了三層之多,如果有足夠的油漆,湯姆肯定能讓全村的孩子破產。

如果把工作用另一種態度或是方法去嚐試,或許就不會總覺得枯燥乏味(例如半蹲的方式打電腦,可以當作運動,又可以讓你發現原來坐著是一件幸福的事~哈)。我們甚至可以把部分工作以遊戲方式挑戰自己。

為什麼打掃或是畫圖算是工作,而唱歌或是打球則是娛樂;總有些有錢人,要花錢去跳傘、登聖母峰挑戰極限,但是如果付錢給這些有錢人的話,這些事就會變成【工作】,再叫他們參與一定門都沒有!

如果有人願意付你錢(你的boss)讓你來做娛樂的事情(你對工作的定義)或許你就會有不同的體會了。

我們可以運用創意扭轉工作,除了增加效率,也提高能量。當你把扭轉工作成了自己的專業,便得到無邊樂趣。



延伸閱讀:
  1. Social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rinciples
  2. Transforming Stress Into High Performance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英語的誕生(4)-早期現代英語

踏入15/16世紀,就是早期現代英語的時代。莎士比亞的著作和欽定版聖經King James Version是當時的典範。

1604年,詹姆斯一世批准把聖經翻譯為英語版本。1611年翻譯完成。皇室下令付印,導致將來一段法律上的插曲。因為當年印刷機器少,皇室要大量印製文件都要委託印刷機構。可是沒有版權概念,委託時沒有說明版權。於是,後來制定版權法,印製者被認定擁有版權,導致皇室喪失了很多文件的版權。為了修補漏洞,加入皇家版權法來保護皇家文獻的版權。

當時聖經需求量大,這個欽定版本大量印製,並在英格蘭廣泛流傳,聖經內所使用的英文成了新標準。當中所使用的表達手法,散文式節奏影響了往後300年英格蘭文學的發展。



1769年的第二版也見證了英文的轉變。

(1611)   
1. Though I speake with the tongues of men & of Angels, and haue not charity, I am become as sounding brasse or a tinkling cymbal.
2 And though I haue the gift of prophesie, and vnderstand all mysteries and all knowledge: and though I haue all faith, so that I could remooue mountaines, and haue no charitie, I am nothing.
3 And though I bestowe all my goods to feede the poore, and though I giue my body to bee burned, and haue not charitie, it profiteth me nothing.

(1769)   
1. Though I speak with the tongues of men and of angels, and have not charity, I am become as sounding brass, or a tinkling cymbal.
2 And though I have the gift of prophecy, and understand all mysteries, and all knowledge; and though I have all faith, so that I could remove mountains, and have not charity, I am nothing.
3 And though I bestow all my goods to feed the poor, and though I give my body to be burned, and have not charity, it profiteth me nothing.

可見1611年當時的串字不穩定,常見uv不分,ij不分,莎士比亞也hee/he 不分,W(double U不是 得-biu-U) 也寫成了兩個V。難怪有人曾經錯怪香港大學仿古門牌串錯字。

中古英語的I, þou, he/sche/hit, we, ye, þey(我,你,他/她/它,我們,你們,他們)演變成早期現代英語的I, thou, he/she/it, we, ye, they.




另 外,進行時式和完成時式開始有了雛型。They are sleep/they are a-sleeping,即今日的They are sleeping.就像中文"他們正在睡覺"。從a-sleeping可看到一些端倪,譬如今日的aware,awake,asleep, abroad,ashore,ashame,arise,alive。

有趣的是,原來德語法語沒有對應的進行時式(Continuous and Progressive Aspects)。難道他們沒有這個概念嗎?不是有這種思考模式就有這種語言文法?其實又不是這麼單一,只是用另外一種形式迂迴地表達。譬如"他們在睡眠 中","他們為睡眠而躺",否則只會以簡單現在時式表達-"他們睡了"。


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英語的誕生(3)-中古英語


13世紀的歐洲其實是拉丁文化圈的世界,流傳各地的聖經是以拉丁文版本為標準,不列顛群島是一個鄉郊地方,說什麼都被認為是鄉話。

一 名牛津教授John Wycliffe嘗試把拉丁文聖經翻譯為英語版本。他認為整個歐洲的教學的有組織教導違反了聖經。幫助他的追隨者都被稱為羅拉德派,與John Wycliffe編寫了幾十篇英文經文手稿副本。可是激怒了教宗。到了John Wycliffe死後,教宗下令要挖骨頭行動,粉碎並丟在河裡!

其中一位追隨者John Hus稟承了John Wycliffe遺志,認為人應該可以閱讀以自己母語編寫的聖經。1415年,卻被活活燒死,與John Wycliffe的手稿一起埋葬火海。

雖然如此,聖經內抽象的拉丁詞彙慢慢進入了中古英語世界。譬如

agile (agilis), abdomen (abdomen), anatomy (anatomie), 
area (area), capsule (capsula), compensate (compensatus),
dexterity (dexteritatem), discus/disc/disk (discus), 
excavate (excavatus), fictitious (ficticius), 
gradual (gradus), habitual (habitus),
insane (insanus), janitor (janua), meditate (meditari), 
notorious (notorius), orbit (orbita), peninsula (pæninsula), 
physician (physica), superintendent (superintendere), 
ultimate (ultimare), vindicate (vindicare)


以往曾經引入的拉丁詞彙也因為資訊不流通而被重新引入。

除了拉丁文,法語也隨著諾曼第人佔領而變成高級語言,大量引入法律,文化,教會,軍事詞彙。譬如

attorney, bailiff, chancellor, chattel, country, court, crime,
evidence, government, jail, judge, jury, larceny, noble,
parliament, plaintiff, plea, prison, revenue, state, tax, verdict

baron, baroness; count, countess; duke, duchess; marquis, marquess;
prince, princess; viscount, viscountess; noble, royal

army, artillery, battle, captain, company, corporal,
defense,enemy,marine, navy, sergeant, soldier, volunteer

beef, boil, broil, butcher, dine, fry, mutton, pork, poultry, roast,

adventure, change, charge, chart, courage, devout, dignity, enamor,
feign, fruit, letter, literature, magic, male, female, mirror,


pilgrimage, proud, question, regard, special, salmon, stew, veal

中古英語的語法在形態變化方面發生了簡化。名詞逐漸失去了古英語複雜的數和格的變化,
簡化成了單數和複數兩種形式,複數以詞尾-s表示。形容詞則簡化成了沒有任何變化的詞類。
詞在句子中的關係不再通過性、數、格的變化來表示,而是由詞在句子中的位置來表示。

有關文章:
  • http://www8.georgetown.edu/departments/medieval/labyrinth/library/me/me.html
  • http://mockingbird.creighton.edu/english/fajardo/teaching/upperdiv/mideng.htm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英語的誕生(2)


古英語並非當時不列顛群島單一標準語言。由於當地有蓋爾特(Celtics)土著,也有來自北方的操北日耳曼語系的諾斯曼人(Norsemen),來自海峽對岸的撒克遜人,不列顛群島有不同的方言,而且互相影響。

譬如今日英語的anger, both , bag, hit, leg, law,sky,skill,take其實來自古諾斯曼angr, baðir, baggi, hitta,leggr, lagu, skuggi, skil, taka.


今日英語的sun (sunne)來自古高地德語sunna, 而 moon (mona)則來自古弗里斯蘭語 mona.
you (eow) = þu = 古弗里斯蘭語 thu = 古高地德語 du (你)

she (seo/sio) 近似現代德語的 sie (她)
this (古英語男性為þes / 中性為 þis) = 古弗里斯蘭語 this = 古高地德語 deser
that (古英語中性為 þæt) = 古高地德語 daz
drink (古英語為drincan) = 古弗里斯蘭語 drinka = 古高地德語 trinkan


古英語不但保留歐洲大陸語言詞性特色,而且通過詞尾變化來表達主語,賓語等等。因此,句子可以寫成主語-動詞-賓語,也可以寫成賓語-主語-動詞,甚至賓語-動詞-主語。



到了1066年諾曼第人入侵,為不列顛群島引入拉丁字母,慢慢淘汰盧恩字母。同時,基督教和聖經傳入,促進了英語成長。自此,英語進入了中世代時期。


有關文章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英語的誕生(1)


公元前凱爾特人(Celtics)散佈在不列巔群島(Britiannia)和高盧地區(Gaul-即今日法國中部)。他們說著Brythonic和兩種古代諾爾斯語。

公元前55年的夏天,古羅馬凱撒大帝征服了高盧地區的凱爾特人。為免不列巔的凱爾特人報復,凱撒想要一舉攻下不列巔,但未成功。自此保持和平大約一百年。

公元43年,羅馬帝國的君主-克勞狄烏斯(Claudius)想要得到整個不列巔群島的統治權,便派了四萬人的軍隊,費時三年,征服了英格蘭。此時大約統治了三百年。這四萬人的軍隊帶來了拉丁語。

410年,羅馬帝國受外族入侵,無力維持其他領地的勢力,於是撤退,凱爾特人得不到羅馬人的保護,受北方蠻族皮克特人(Picts)和蘇格蘭 人(Scots)騷擾,於是凱爾特領袖便請求朱特族人Jutes的保護,並割一塊在肯特Kents東北角給朱特族,朱特族反而侵略凱爾特人,佔領肯特的東南 角。其他的日耳曼族群也跟著入侵不列巔群島,持續一百年。

這些朱特族就是來自今日丹麥的日德蘭半島(Jutland)。 他們在不列巔群島建立7個王國,分別是Wessex,East Anglia, Mercia, Northumbria, Kent, Sussex, Essex。當中Wessex就是West Saxon,Sussex就是South Saxon,而Essex就是East Saxon。

Saxons撒克遜人又來自哪裡?他們來自Saxony地區,所說的是盎格魯弗里斯蘭語,屬於西日耳曼語。後來,盎格魯弗里斯蘭語演變成古代英語。

古代英語仍然保留了詞性,並且以魯恩字母書寫。


古代英語: Fēower sīðon seofon bēoð eahta and twentiġ.

現代英語: Four times seven are twenty-eight.

現代德語: Vier mal sieben sind achtundzwanzig.

八 = acht = eahta
與 = und = and
二十 = zwanzig = twentig

可見這句古代英語有現代德語影子。


(原文)

有關文章: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從略讀法看寫作方法


剛剛看了略讀法一文,介紹用很少時間來得到文章大概的重點。我們都知道網上有很多文章,如何吸引我們的眼睛,就是全靠文章鋪排。因此,寫作要考慮以下5個重點。

第一,通常作者在文章的前幾段中對文章作了一個介紹,描繪出文章總輪廓。如果是本書,那就是序與引言

第二,略讀法指引我們重點閱讀首兩段以找出重點,在往後的段落則找關鍵詞以明瞭細節。因此,寫作切忌嘮嘮叨叨,相關引證例子等等應該放在其後。最好段落首句說明該段落的用途。省略與否,一看就知。

第三,略讀法也建議做記號,所以寫作網上文章也可以做記號,強化效果。

第四,如果文章比較長,重點比較多,應該重要性,關連性來排序。如更甚者,應分章節。

第五,總結部分。如寫議論文,該寫結論。如一般文章,也可拋出問題,讓讀者思考。

在此獻醜,望增益效。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諾貝爾和平獎與孔子和平獎


縱使劉曉波不能出席,他的妻子不能出席,他的弟弟不能出席,他的內地代表都不能出席,諾貝爾和平獎仍然順利頒給劉曉波。就是這樣正正代表內地沒有保障公民權利,缺乏言論自由,缺乏出國自由。諾貝爾和平獎就是讓國家正視問題。



奧斯陸會場外,一些人認為鄧小平更有資格,於是抗議劉曉波的資格。敢問兩者有何牴觸?根據他們的邏輯,孔子比鄧小平更有資格。孔子獻生於教育,尊重和而不同。在問政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中國外交部:我們堅決反對任何國家、任何人利用諾和獎干涉中國內政,侵犯中國司法主權。這一正義立場得到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重要國際組織理解與支持。事實充分說明,挪威諾委會的決定不能代表世界大多數人,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意願。偏見和謊言站不住腳,冷戰思維不得人心。這場政治鬧劇絲毫動搖不了中國人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一些人的圖謀是不會得逞的。



其實人家也堅決反對任何國家利用孔子和平獎來侵犯諾和獎的版權,以中國特有稀土(和稀泥)來混淆和平真諦。這一正義立場得到3分之2駐奧斯陸領事代表支持。如果以人口來計算,也是40多億比13多億。中國以草率的行動,簡陋的典禮來製造充滿山寨氣質的孔子和平獎。一方面,侮辱了他們的得獎者-連戰,另一方面也侮辱了孔子,這才是政治鬧劇。中國的偏見和謊言站不住腳,冷戰思維不得人心。這種動用龐大人力物力來堵截所有劉家的通訊,屏閉任何有關信息,修改內地高清廣播系統,如此財大氣粗的表現,完全荒謬絕倫,另類可憐。如患上精神病,面對外來挑戰時,不外乎不面對和不懂得面對。



中國人是人,外國人也是人。人類的精神-自由與和平就是普世價值。哪來這麼多個版本?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名校

家長追逐名校,希望給孩子充足資源,得到最好教育。

可惜,學生往往要面對同輩的壓力太大,一沉百踩,導致對什麼都沒有動力。當然有些能夠抵住壓力,但養成了爭名逐利的心態。有些則坦然接受了識時務

從學生能力方面看,名校內有很多優異學生,要非常優異才能得到學校關注。如果能力一般而勉強入讀,反而得不到足夠的照顧。所謂寧為雞口,莫為牛後。
老師方面,有人投訴某些名校老師其實很不濟,全靠學生自己的努力,互相協助,度過難關。但不禁要問,那些能自救的學生何來自救的方法。其他學校的學生難道沒有遇到相同的問題?為何名校學生像更懂得自救?可能有師兄師姐幫助。

從排名看,名校排名高,因為收取學生的條件高,校內學生都是優異生。幾乎老師不賣力,也有好成績。於是,學生好不好,非常依靠學生自己。到頭來,要看家長灌輸了什麼態度來面對困難。

另外,像管理碩士課程,名校大部分學生背景都比較好,但可能都跟普通市民家庭一樣,父母不是日理萬機,就是為口奔馳,沒有太多時間照顧兒女。因此,子女出現的問題可能差不多。
名校與普通學校的分別,可能在於課外活動方面。前者資源充足,活動規模大,性質獨特,學生授權協調參與程度高。後者資源少,活動規模小,性質一般,老師主導多。課外活動可以擴展學生視野,增加人生經歷,讓他更成熟。

現在沒有了會考,學生少了歷練,對他們的發展好嗎?
現在把公開考試壓力全部放在新高中文憑,壓力會少一點嗎?

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香港食水管滲漏問題

食水管滲漏問題嚴重。不久之前,港島東大部分停水11小時就是為了搶修英皇道的食水管。

緊急搶修當然出於緊急需要,早上知道滲漏,下午就通知,晚上進行搶修。投訴通知時間太短,都於事無補。開展維修工程前發生滲漏不等於辦事不力。始終維修工程受制於人手,工具,時間,交通安排等各方面。從另一方面,當盡力維修而仍然滲漏頻密,便是沒有足夠資源應付實際需要。如果市民支持為維修工程增加資源,維修高峰期後,額外的資源便可能被市民投訴浪費。

可惜,從另外一個食水滲漏新聞,卻發現一個恆久的管理問題。2009年發生逾13,000宗水管滲漏個案,有屋每日更漏走相等於一個標準泳池的食水。2003年起,水務署陸續為全港24條公共屋及20個私人屋苑,安裝監察總錶記錄總供水量,並定期參照用戶水錶計算差額,從中了解食水經由內部供水系統流失情況。審計署發現,雖然大部分屋的滲漏量低於兩成,但仍有5個滲漏量高於三成五,其中一個的滲漏量更高達七成四。據了解,水務署04年已發現問題,並多番要求管理處更換喉管,但維修工程一直到去年8月才展開,期間經過兩次招標,至今尚未完工。由於未經水錶記錄的滲漏量一般不收費,審計署指部分管理公司未必願意即時維修,已要求水務署檢討現行政策,減少屋食水流失。

看來需要根據水務署的大水錶與用戶水錶的差額來向屋苑收水費,以促使管理公司更積極更換喉管。管理公司需要向業主公開帳目讓業主檢察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