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台灣的教育改革



大學畢業生


隨 著教育改革,大量大學畢業生投入了人力資源市場。短短12年,增加成3倍左右,市場能否吸納所有畢業生呢?當然不是。社會慢慢發現了高學歷失業率正在攀 升。行政院主計處8月24日公布台灣7月份失業率一舉突破6%,創下歷史新高,達到6.07%。主計處第四局表示:受到大學畢業生投入職場的衝擊,台灣7 月失業人口激增至66.3萬人,比6月多出1.6萬人。[1] 最近一些評論,指出金融海嘯加上88台灣南部水災,還有就業市場的供過於求現象已日趨嚴重,高學歷高失業越來越嚴重。[2][3][4]台灣社會認為這樣不僅僅是畢業生的個人問題,也是社會資源浪費的問題。如果我們從宏觀角度看,大學教育是為了人類社會將來的發展,知識的發展,科技的發展,不僅為了就業,否則變成了職業培訓中心。

教師培訓

其實,畢業生除了找工作,服兵役,做研究,其實有很多畢業生入讀了各大學的師資培訓課程,希望能夠將來有一份穩定的職業,而且教師有其傳統的地位,長期受到家長和學生的尊重,所以份外吸引畢業生。

教 育改革之前,老師是從師範大學畢業,其他大學沒有開辦教育學課程。自從教育改革,廣設大學,需要大量老師和教授,教育部才容許其他大學開辦教育學課程。另 一方面,就業市場未能吸納所有畢業生,這樣都促使開辦更多開辦教育學課程。12年增加到3倍,最少年均增加9%。最大的疑問就是突然之間哪裡來更多能夠培 育教師的教授呢?因此,這些課程素質成疑。

培訓教師需要兩大方面,教育理論研究與教育技巧實踐。教育理論包括了課程設計、發展心理學、教 育社會學、教育哲學、教育史等等。教育務實方面,側重學校行政、教育行政、視聽教育、環境教育、應用科技和科目相關的教學。來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王秋絨的 研究(086NTNU0579007)指出,由於沒有限制各類別選修課程的數量,所以很多學生都偏重選擇教育務實方面的課程,忽略了教育理論的重要性。教 學的實際操作往往有其背後的理念,不明白理念容易導致操作上的僵化。可惜,很多學生避免在實習期間現實教學環境帶來震撼,都選擇實踐性較重的科目。另一方 面,對於教育的研究比較側重短期效應,缺乏系統行研究。期望將來的培訓策略應當注重兩者的平衡。

教育改革委員會

教 育改革方案或政策都是由教育改革委員會所擬議、審議、建議、諮詢,所以教育改革委員的質素很重要。它的成員主要來自教育界別以外的人士。召集人是化學家李 遠哲,行政院法規委員會委員張京育,議員余陳月瑛,人類學家李亦園;比較重教育背景的有教育研究所所長林清江,國立清華大學前校長沈君山,教育部次長黃鎮 台等等。非教育專業人士佔多數,被認為外行領導內行。這一點讓人想不通,新加坡的負責專業及技術教育的部門是由貿易工業部長來擔任主席,難道沒有出現類似 的問題?另外,負責評審課程的以教育行政人員為主,容易過分以運作與評核學生的觀點出發,忽略了從課程本身的教學效能出發。


隨著 事情發展來看,擴大大學收生,需要更多老師,但也導致畢業生整體水平下降;失業率高企,吸引大學生報讀教師培訓課程;同時培訓老師的課程質素也下降,新老 師的整體水平自然也下降。將來他們所教的學生水平又下降,出現了一個周期很長的惡行循環。這就是為什麼新加坡要堅守以教育質素為優先。


舊日文章

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台灣的高等教育

之前,看過了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好像很成功。那麼,台灣呢?

自從1994年,台灣的高等教育出現變革。1995年,大專院校只有69間。直到2007年,台灣的大專院校已達163間。根據台灣行政院主計處公 務預算局的資料,1994年,教育開支佔總開支10.1%,當時高等教育開支是直接資助7間大學,佔教育開支大約16.7%,大概是90億新台幣。 2004年,教育開支佔總開支12.1%,當中高等教育開支佔教育開支大約48%。2006年,台灣教育開支佔總開支12.5%,當中高等教育開支佔教育 開支大約29%,大概是576億新台幣,面值是1994年的6.4倍。如果12年的年均通貨膨脹為5%,高等教育累計實際增長為3.56倍。

投入不少資金。成效又如何呢?看看1994年,大學學位畢業生大約有68,274人,2004年達到210,763人,大概3倍。可惜,看到07年7月7日的報導,指出由於大學數量急速擴充,大學生平均素質降低,有些大學畢業生程度低得簡直讓人「不忍卒睹」。現在大學錄取率超過9成,社會各界原本冀望大學訂出更嚴格篩選標準,維持大學生素質。但從大學退學人數下降來看,各大學顯然在「對抗」社會期待。

好明顯,大學快速膨脹,教授嚴重不足。無論大學,大學生和教授都快速貶值。傳統大學最終成了名牌大學,從專上教育機構變成的大學被標籤成一般大學。於是,大學一詞在中文語境中貶值。

新加坡的做法剛好相反,在教育素質上用不妥協,在亞太地區找出一條出路。

原文

2009年9月17日 星期四

新加坡的高等教育

最近看了一本書,報告了新加坡高等教育,探討了政府在策劃、提供資金、政策推行中所擔當的角色,如何建立高質素可持續的教育制度。這個研究勾畫出教育制度架構,多元化的教育機構發展,學生數量上的增長,與及為何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學生到海外留學。分析指出,新加坡高等教育的特質在於合適性、質素追求、研究、教育制度服務社會的角色、國家與教育制度的關係,制度上融資安排。除此之外,還討論香港可以借鏡的地方與當前的挑戰。

新加坡工業發展

新加坡教育的發展與社會及工業發展息息相關。新加坡工業發展,基本上分四個階段。60年代,獨立不久,勞動密集的工業剛剛起步,失業率只是輕微下降。70年代,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改善了生產技術,失業率下降到10%。政府明白需要再提升和改善生產力。80年代,教育發展部門推行現代化,就是所謂第二次工業革命,把傳統工業轉為技術密集工業,失業率下降到2.5%。90年代末,失業率下降到1.3%。

高等教育架構

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在結構上與香港差不多,同樣繼承了英國模式。自從1960年代,發展出多層需求導向,多功能的教育模式,以適應快速膨脹經濟的多元化人力需求。讓畢業生有合適的技能與知識。1979年,整個教育向著科技、會計與商業管理傾斜。1990年大學畢業生達到25307人,是30年前的7倍。教育佔政府開支的比重從1970年的13%,1980年的16%,上升至1990年的26%。

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大概分成三層。第一層,就是新加坡國立大學,負責培養專業人才與行政管理人才。第二層,就是理工學院,譬如南洋理工學院 (Nanyang Polytechnic),義安理工學院 (Ngee Ann Polytechnic),新加坡理工學院 (Singapore Polytechnic),淡馬錫理工學院 (Temasek Polytechnic),共和理工學院 (Republic Polytechnic),負責培養科技人才,中層技術管理人員。第三層,就是工藝教育學院,提供全面的技術訓練,專門培養技術人員。

香港方面,政府把理工學院提升為大學。於是出現了高等教育觀念上單一化,幸好各大學保持各自特色,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不致單一化。

教育需求

從過往的教育發展看到,是以工業需求為主導。負責專業及技術教育的部門是由貿易工業部長來擔任主席,這樣便加強協調商業及工業對教育的需求。

1991年新加坡政府定立4個社會第四階段的發展方向。
  1. 經濟動力
  2. 國民身分
  3. 生活質素
  4. 建立環球性城市的佈局
為了配合這個發展方向,政府除了改善教育與技術外,還要吸引外來人才以提高國家的競爭力。新加坡就是利用這些優良,高度資助,職業主導的教育機構來吸引海外學生。

香港的大學嘗試製造多元文化環境,但是中國內地學生數量龐大,海外學生比例嚴重不足,似乎是學習環境內地化。這個其實也是海外大學所面對的問題。


入學方面

政府明白追求大學質素,要從入學標準著手。如果新加坡國立大學放寬了入學標準,他們認為會導致:
  1. 能力低的學生在大學時期越來越難與準備好的學生競爭
  2. 高退學率等於浪費珍貴資源
  3. 能力低的學生普遍影響能力高的學生的學習
  4. 有關學位會貶值
  5. 比較差的畢業生會得不到應有知識與技能,在高度競爭技術為主工作環境難以表現出眾
  6. 製造大量失業的畢業生
為了保持大學學位與文憑的質素,入學標準與英國傳統大學看齊。大學以質素為主的甄別過程,政府需要提高中學生的質素,於是嚴謹的考試制度成了中學教育的重 心。憑著嚴謹入學條件與學院本身的質素,退學率只有5%。

這個要點與香港的大學擴大收生的方向很不同。隨著教育越來越普及化,進入大學的學生質素差異越來越大。因此,拉近學生差異已經是非常艱鉅,提升整體質素更是難上加難。在制度中表現差的學生可能是因為未能適合學習模式,勉強入讀大學可以有反效果。

學院質素

學院本身的質素要看幾個指標,其中一個就是師生比例。新加坡政府嚴格控制學院的師生比例,一般 都是1:10,醫學院則是1:6,牙醫更低至1:4。

為了把教學質素提升變得更有效而且制度化,新加坡強硬執行任期政策,設立獎勵制度來鼓勵優質教育與研究,鎖定師生比例並且配以良好的教學科研設備,讓教學 人員在職進修以提高技能與表現。1981年有超過90%大學畢業生能夠在畢業後6個月內找到工作,85%的工作性質與所學相符。


研發方面

1995年,國家在研發開支佔GDP的2%,私人機構佔了一半,1萬名工作人口中便有40名從事研發活動。根據在新加坡政府的政策,研究的目標要側重長遠經濟發展方面。於是,研究項目所產生的經濟優勢很大。


海外留學與海外學生

新加坡主動送學生到海外留學,其主旨在於
  1. 為政治及行政方面培養第二梯隊
  2. 讓學生接觸工業發達國的制度,思想,知識與文化
  3. 在全球化議題中建立全面而健康的思想,以面對日益白熱化的國際競爭
另外,海外學生在新加坡畢業後,需要在當地工作3年。這樣避免人才外流,為別國作嫁衣裳,又可以加強本地學生接觸外地文化,造就多元文化環境。


整體

新加坡的教育策略明確,目標很清晰,政策緊貼目標,政府執行迅速,力度大,配套充足。教育政策的重要因素是有效果的計畫,有效率的執行策略,人力物力財力都慷慨供應。

從新加坡身上看到,
1) 教育、市場、經濟增長之間聯繫非常重要
2) 不妥協的追求教育質素
3) 教職員的聘任政策
4) 研究的優先次序(尤其是側重長遠經濟發展方面)
5) 教育的優先次序,成本效益與管理
6) 在各行業的財政安排

雖然新加坡教育成績很突出,但不是沒有隱憂,譬如學生被分流,他們的自由選擇被剝奪。由於研發的目標受制於政府,學術自由受到質疑。在這裡,我們也可以反思一下,高等教育是否只是為企業培訓優良員工,為政府培訓政治人才?

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

綠色革命之父



歐內斯特諾曼博洛格(1914年3月25日- 2009年9月12日)是美國農學家,人道主義者和諾貝爾獎得主,並且同時擁有印度榮譽市民獎,總統自由勳章和國會金質獎章.他憑著新的小麥品種,救活了10億人,被譽為綠色革命之父.

1942年在明尼蘇達大學考取植物病理學和遺傳學的博士學位。在墨西哥,負責農業科研,培養出高收益,抗病,半矮稈的小麥品種.

在20世紀中葉,這些高產品種結合了現代農業的生產技術.他成功為墨西哥巴基斯坦和印度引進了這些高產品種.因此,墨西哥在1963年成為小麥淨出口國。

一九一四年三月,博洛格出生於愛荷華州的挪威移民區.祖父在1854年從挪威萊康厄移民到威斯康星州.

從7歲到19歲,都在愛荷華州西普羅蒂溫釣魚,打獵,種植玉米,燕麥,貓尾草,養牛養豬和養雞.

他從小就好奇心十足、精力驚人,他的妹妹去年接受訪問時回憶道,博洛格小時候總是一邊擠牛奶一邊吹口哨,而且還有問不完的問題,「他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有些草地是綠的,但過了這一塊就不綠了」。

在那個年代,農村小孩通常書都讀不久,但他的祖父奧爾森因為自己不大識字,大力鼓勵博洛格學習,說"你先充實自己的頭腦然後充實你肚子就是聰明的做法"。

因此鼓勵孫子受教育,柏洛格也不負所託,於1933年入讀明尼蘇達大學.一路唸到明尼蘇達大學,原本他主修森林學,但後來受到植物病理學專家斯塔克曼的啟發,轉到植物病理學領域。他當時財政拮据,為了繼續學業,經常休學找工作,賺了錢後再繼續學業。

1935年,因為工作關係,慢慢擔任了公共資源保護隊的領袖。當時看到很多為他工作的人經常挨餓。他憶述,看到食物如何改變他們,成了我心中的烙印。在取得林業學士學位前後,便於美國林業局在馬薩諸塞州和愛達荷州的服務站工作。


1940年及42年博洛格先後取得碩士與博士學位.1942年開始在杜邦公司任職,研發可用於戰爭的化學複合物,不過不久後,他在恩師斯塔克曼的遊說下,於1944年加入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墨西哥貧窮計畫。

博洛格最初的目標,是要創造適合墨西哥氣候、可抗莖鏽病的小麥品種,他將墨西哥的小麥品種與其他地方的小麥配種,成功研發出新種小麥。

1953年,博洛格開始研發包含罕見基因的小麥品種,創造出莖粗硬結實、但麥穗並未縮小的麥種,換言之,這種品種的小麥粗短,但卻能製造大量麥子,也由於其莖結實,因此雖然短小,但卻能承受龐大麥穗的重量。這種藉著縮短植物來增加產量的奇怪原則,就是影響至深至廣的綠色革命精髓。60年代初期,墨西哥的農人已多數採用博洛格的創新技術,產量呈六倍成長;看到墨西哥的成功案例,其他貧窮國家的要求也如雪片般飛來。博洛格等研究員在60年代把新技術向亞洲、中東、南美和非洲推廣,增加稻米等作物的產量。當時地球人口正快速膨脹,1968年轟動一時的《人口炸彈》The Population Bomb一書便警告,全球人口迅速增加,已超過地球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威脅人類生存。但博洛格等人以行動粉碎了這一人口爆炸理論。博洛格在2004年憶述﹕「數十年前,當我們正努力把技術轉移到印度、巴基斯坦與中國時,他們說沒有方法可以拯救這些人,許多人將會死掉。」

博洛格在墨西哥展開研究時,全球只有約23億人口,但「綠色革命」50年後的今天,全球人口已超過60億,人均耕地面積下降了約一半。若沒「綠色革命」,難以想像人類從哪裏獲得額外糧食,應付人口的增加。

許多專家指出,博洛格等人的努力,救活了多達10億人,令人類在20世紀後50年避免大饑荒。諾貝爾評審委員會1970年向博洛格頒發和平獎時,便稱讚他養活的人口數目,「比同時代任何一個人都多」。

雖然如此,但一九九○年代後,「神奇麥種」增產率節節下滑,已低於人口成長率。全球仍有逾十億人陷於饑荒,綠色革命雖然提高糧食產量,仍彌補不了人口過度成長的缺口。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綠色革命也屢遭環保人士批評。他們認為,布若格採用密集、單種栽培的耕種方式,加上依賴人工化肥,對環境造成傷害。

但布若格反駁,他的方式可減少農地面積,因此能保護環境,反倒是低技術、有機等耕種方式容易造成飢荒。

博洛格在墨西哥研究種植技術時,總是親自下田耕種;到90多歲時,他仍積極為推動生物科技,對抗饑荒奔走。他早前受訪時說﹕「我們這些在幸運國度生活的人每天都可吃至少3餐,但我們卻不重視食物。雖然食物隨着技術的重大進展而獲得更公平地分配,但饑餓與饑荒仍是司空見慣。」

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教育上的競賽

自從知道了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排名比香港高,便努力探究一下其優勝之處。根據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年初發表的2008年度全球首200名大學。香港的大學名次為

26 - 香港大學
39 - 香港科技大學
42 - 香港中文大學
147- 香港城市大學

新加坡的大學名次如下:

30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新加坡國立大學
77 -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南洋理工大學

如果以科技科目來排名,兩地大學的名次如下:

11 - 新加坡國立大學
24 - 香港科技大學
26 - 南洋理工大學
69 - 香港大學
74 - 香港中文大學
89 - 香港城市大學

以自然學科來排名,兩地大學的名次如下:

31 - 新加坡國立大學
59 - 香港科技大學

如果以人文學科來排名,兩地大學的名次如下:

30 - 新加坡國立大學
46 - 香港大學

以社會科學來排名,兩地大學的名次如下:

18 - 新加坡國立大學
34 - 香港大學

以生命醫藥學科來排名,兩地大學的名次如下:

17 - 新加坡國立大學
39 - 香港大學


從各類指標所指示, 新加坡國立大學有過人之處。下次慢慢細數。

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

新加坡大戰香港

最近,世界經濟論壇發表200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指出,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危機的美國,未能保住競爭力首位之排名,滑落至第二位,是報告自2004年發表以來首次出現,榜首位置由瑞士取代;香港則保持在第11位,中國的排名跳升一級,由第30位,躍升至第29位。亞太區競爭力排名最高的國家是新加坡,由第五位升上第三位,其次為日本,排行第八位,台灣則跟隨本港,排行第12位。



別看香港好像能夠抵抗金融海嘯。如果仔細觀察新加坡,去年由第七位升上第五位。香港的地位開始江河日下。這個全球競爭力報告如何客觀反映各地競爭實力呢?首先要了解報告內各項指標。

報告內競爭力排名是根據3大類12個範疇資料來釐定,包括了基本要求類別:機構方面,基礎建設方面,宏觀經濟穩定性,健康及基礎教育方面;促進效能方面:高等教育及培訓,貨品市場效率,勞動市場效率,金融市場成熟度,技術準備程度,市場規模;創新及成熟因素方面:商業成熟程度,創新。這些類別因素能夠促成因素主導經濟,效能主導經濟及創新主導經濟。

對於不同類型的經濟,這三大類因素有著不同程度影響力。其中,促進效能方面,在因素主導經濟佔35%比重,在效能主導經濟及創新主導經濟都佔了50%。

這12個範疇資料究竟包括了什麼?機構方面,公共類別再分為5個小類,分別是產權,倫理及貪污,法制,政府效率及公共安全;私人類別再分為公司倫理及公司誠信。基礎建設則分為一般基建及專門基建。宏觀經濟穩定性方面,分為政府預算,國家存款率,通脹率,利率及國債。基礎教育方面則包括了基礎教育質素,就業情況及相關政府開支。高等教育及培訓方面,分為中學畢業生就業情況,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相關政府開支,教育制度的評分,數理教育的評分,管理教育的評分及學校上網率,還有在職受訓情況。貨品市場效率方面,分為本地競爭與海外競爭,還有顧客取向及成熟程度。勞動市場效率方面,則視乎其彈性,勞資關係,成本及是否有效地使用人才。貨品市場效率方面,則觀察市場成熟程度,操作容易程度,資金準備程度,監管制度及相關法律是否完備。技術準備程度,則不僅僅看可用的技術,還看滲透率,外國投資,技術轉移,相關法律監管,資訊基建等等。創新及成熟因素方面,要兼供應賞的質量,供應網絡的群族發展及其深度,運作成熟程度,競爭程度和依靠專業管理的程度。最後,創新方面,要視乎創新能力評分,科研機構質素,公司科研支出,大學與公司合作科研,政府是否採用高科技產品,人才是否充足,知識產權是否得到保障。

可以見到,這些資料所涵蓋的算是全面,但是它們是怎樣得到的?主要分兩個方面,硬性資料-統計數據,軟性資料-機構評分。好像中國受訪的機構大約有373間,新加坡大約144間,而香港則有39間。受訪機構只需要填寫問卷,每一題都有7個選項,由1分到7分。為了反映經濟因素的慣性,上年的數據仍然計算入今年的數據中,但加入折舊率。


兩地經濟規模小而且相似,地方小,華人佔人口大多數。新加坡曾學習香港房屋政策。比較兩地經濟,服務業佔了香港GDP的96%,新加坡則69%,而日本的服務業都只佔總GDP68%。香港明顯過分偏重服務業。新加坡仍然保留高科技製造業和科研部分,並且為此制定長遠政策。香港的高科技政策則未能保護製造業。

現在來看兩地指標的分別。新加坡排行第三,機構評分排行第一,當中知識產權保護,公眾對政治家信任,政府財政運用效率,立法效率,政策制定透明度都排行第一;基礎建設排行第四,其中道路,港口,機場排行第一;健康及基礎教育方面排行第十三,其中高等教育制度及數學科學教育排行第一,職員培訓排行第二;創新方面排行第十,當中創新能力排18,科研機構質素排12,公司科研開支排第8,與大學合作科研排行第4,政府採用高科技產品排第一,人才充足程度排第14。

香港總排名第11,機構評分排行第11,最好的只是政府管制負擔及平息爭議的立法架構的效率,但都是排行第2,公司董事局的成效則在133個地區/國家排行52基礎建設排行第2,最好是港口機場排行第2;健康及基礎教育方面排行第43,絕大部分評分低於平均數,基礎教育排34,教育開支排99,教育制度質素及管理學院質素排28,職員培訓排行第25;創新方面排行第23當中創新能力排43,科研機構質素排34,公司科研開支排第33,與大學合作科研排行第27,政府採用高科技產品排第28,人才充足程度排第78

由此反映,香港優勢近年盡失。中國巨龍已經甦醒,香港小龍開始沉睡,發了個虛擬繁榮的春秋大夢。

相關新聞及資料:
星洲勁升香港競爭力原地踏步
http://www2.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2/1/1/1258678/1.html

“創新”劣勢 全球競爭力排名香港列十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0/7/1/1/101071197.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071197&mdate=0909091232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9-2010
http://www.weforum.org/en/initiatives/gcp/Global%20Competitiveness%20Report/index.htm

2009年9月7日 星期一

清境農場與合歡山


清 境農場成立於1961年2月20日,座落於台灣中部中橫公路台14甲線霧社北端8公里處,空氣清新、林木蒼鬱、繁花遍野、具北歐風光,有「霧上桃源」之 稱。此地海拔1750公尺,每年5~9月份平均氣溫15。C~23。C左右,遠離城市酷熱。隨季節不同,出產水蜜桃、二十世紀梨、加州李、奇異果、高冷蔬 菜等,投身期間,居高眺遠,其茂盛之草原,綠茵如氈,令人留連忘返。





別以為是瑞士民居,其實全都是當地為遊客興建的民宿。整個山區佈滿了形形色色的民宿,大部分都是模仿德國木屋。配以綠油油的草地,就像瑞士的風光。由於海拔高,夏天也比較清涼,冬天更會下大雪。難怪當地的旅遊中心就像滑雪度假村。



傻乎乎的綿羊很努力的吃草。我們站在牠們身旁也不理。


久遺了藍色的天空,一團團的白雲隨風飄過!這就是合歡山的風光。

2009年9月4日 星期五

不講股市,要講故事


人 類自從在洞穴居住,懂得在石璧上繪畫來講故事。他們把生活中所見所聞一一畫出來,除了記錄自己的工作外,還教導小孩子有什麼猛獸,什麼農作物,有什麼可以 吃。面對大自然的威力,他們產生了恐懼與敬畏之心,慢慢形成了神話與宗教。現在流傳下來的神話就是靠口耳相傳,以講故事方式,一代傳一代。

小朋友都十分喜愛故事。他們都愛聽我們講故事,縱使他們對故事,也喜歡我們重複重複的講。如果你講的時候停頓太久,他們便迫不及待自己接下去。


無 論是小朋友還是大人都覺得數字數據和歷史資料非常沉悶。小朋友自然對此不感興趣。可是,如果把這些資料以故事來連起來,加入突出的角色和情節,小朋友聽起 來自然津津有味。情況好似黃子華的絕代商驕,把商業上做生意的竅門融入情節中,大家自然覺得好好看而且容易消化。好像警訊與管理課程通過很多個案研究模擬 片段來讓大家加深印象,這些其實都是採用故事模式。



其實,講故事不但是對小孩有益,故事內容往往包含寓意與人生價值,而且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這些價值都植根於我們性格之中。父母講故事,小孩做聽眾,講完故事便入睡,久而久之會建立親密的關係。為了避免小孩分心,最好把四周燈光關掉,單一的燈光照射在父母小孩身上,就像舞台成了觀眾的焦點。

我們希望通過故事,小孩能夠學習溝通迅速,全面,自然,清晰,準確,表現真誠,有說服力,有感染力,有娛樂性,並且保持良性的互動。

我們更希望故事能夠培養小孩的創意與幻想力明白自己文化的根源,了解別人文化的差異,學懂關心身邊事物

如果家庭為了迅速致富,常常大談股市樓市,除非有很明確的投資原則,否則小孩子會習染急功近利,沉醉於不好耕耘只問收穫的世界。

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校園驗毒


校園驗毒滿城風雨,大眾討論如何制止學生墮入毒海,警察如何打擊毒品流入,學校如何驗毒才避免觸犯私隱條例,禁毒處教學生如何說不。可是,為什麼依然有這麼多學生吸毒?為什麼學生不相信毒品害人的事實?

看 看對學生來說,毒品有什麼賣點。吃了會好興奮,好過癮,好有型,沒有壓力。可見,他們的生活缺乏興奮與過癮的時刻,大部分時間沒有人讚有型,長期不懂得應 付壓力。他們是否生活缺乏目標,是否不懂尋找歡樂的方法,是否長期被責罵,是否缺乏關懷與減壓?是否缺乏正面的人生態度?

如果學生充滿鬥志與向目標奮鬥,又怎會考慮毒品?如果學生得到家長讚賞,自我感覺良好,又怎會寄望毒品?如果學生感到家長關懷,懂得減壓之道,又怎會依靠毒品?

現代的小朋友其實很聰明,長輩解釋了規矩,很快就懂,懂了便知道怎樣做。沒有事先的告訴,小朋友便自我摸索,自行判斷。能力高的能夠自己好好建立價值觀,能力一般的價值觀念可以很薄弱。

看 一下新高中,希望利用通識教育作為生命教育,希望學生建立良好的價值觀。細心想,是否來得太遲?是否家長太忙,小朋友太孤獨?越來越少溝通,越來越少講故 事給小朋友聽。其實小朋友的語言能力,表達能力,甚至正面的價值觀,都需要我們用講故事的方式來潛移默化。兒童故事雖然很天真,但仍然暗藏珍貴的價值,譬 如友誼,勇氣,公平,正義,禮貌,愛心,自我反省等等。這些價值往往就是我們要堅持,或者非常渴望利用這些價值來建立一個理想社會。

價值空洞會蠶食我們的思想,變成不懂是非。被責罵後,覺得什麼都不准做,我們便不知道該做什麼。面對困難與壓力,我們便不知道該依靠什麼來支持自己。缺乏溝通,我們便缺乏信心與對人的信任。缺乏批判反省,容易人云亦云,追所謂的潮流,喜新厭舊。

將來香港的主人翁,不只是老師的學生,也是父母的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