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4日 星期一

哈佛通識教育小組報告書

哈佛大學在2007年發表的《通識教育小組報告書》,重新定位哈佛大學生通識教育的重點。美國大學教育頗為重視學生的通識教育,學生必須修讀學系以外的通識課程。
---------------------------------------

通識教育
裝備學生積極參與社區性、國家性甚至國際性的公民社會。
通識教育教導學生了解他們是藝術、思想和價值的結晶體和參予者。
通識教育裝備學生對改變作出批判性和建設性的回應。
通識教育發展學生對本身言行道德方面的了解。

為此,通識課程應包括八個範疇:
1. 美學與詮釋性理解 Aesthetic and 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
2. 文化與信仰 Culture and Belief
3. 實証推理 Empirical Reasoning
4. 倫理推理 Ethical Reasoning
5. 生命系統科學 Science of Living Systems
6. 物理宇宙科學 Science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
7. 世界的社會 Societies of the World
8. 世界中的美國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

1. 美學和詮釋性理解
通識教育目標之一,是教導學生了解他們和他人是文化和信仰傳統的結晶體和參予者。了解的第一步,是啟發對「美」的回應和解讀表達文化的形式的能力—文學或 宗教文本、繪畫、雕塑、建築、音樂、電影、舞蹈、裝飾藝術。學生掌握技巧,可以聰明地,帶批判性參與藝術和意念的世界;要明白意義的萌生和接收,這是必需 的。讀詩、賞畫、聽曲,都是複雜的技能,用以建立知情的敏感度,是智慧和感官的互動。學生要知道如何解讀文化作品—例如分辨寫實與像徵,這對於評估和了解 一切事物尤其重要:宗教文本、如歌的詩句、流行樂曲、電影。多知道一些關於語言和認知,會提高學生回應和解讀文化文物的美感。探討理論和哲理的議題,提高 學生醒悟文化文物的價值和重要性是從何而來。

「美學與詮釋性理解」課程應要:
‧啟發學生的批判技巧,即是他們回應和詮釋「美」的能力;
‧導讀原文文本和(或)一個/多個媒體的藝術作品;
‧教導學生如何以理論架構分析這些作品,例如批判理論,美學,藝術哲學,修辭學,語言和意義理論,或認知理論;
‧可能和適用的話,包括課堂外的經驗,例如參觀展覽、表演和誦讀,或與演員、導演、策展人交流,或讓學生創作。

2. 文化與信仰
學生在啟發對本身和他人是文化和信仰傳統的結晶品和參予者的醒覺時,除了得到詮釋和回應藝術和意念的技巧(美學和詮釋性理解課程的目標),還要多 做一些。他們要把這些作品放在背景中—察看社會、政治、宗教、經濟和跨文化條件如何塑造意念萌生和接收,如何塑造藝術作品。他們也需要學習文化和信仰如何 調和人們對本身和世界的了解。

文化和信仰在塑造身份和社群的作用不是簡單一回事:文化和信仰可以導致改變,也可以是抗拒改變的源頭。文化表達廣泛傳播,是前所未見。即使是二十 年前,人們不能想像現在形形式式的音樂、影像和文學,而這改變了我們對文化的想法。我們更了解文化跨越國家、地區、宗教和種族的界限而互相影響。但是,也 常見國家和種族以文化之名和他人起衝突。

宗教信仰和教儀是這類別部份課程的課題。歷來宗教都是世上塑造身份和行為的力量,將來也如是。哈佛是無宗教組織,但宗教是我們的學生生活的重要部 份(原註:哈佛新生有94%呈報「時常」或「偶而」討論宗教,71%聲稱有參加宗教儀式。)他們入學時,要費氣力理順本身與其他學生之間有關信仰和教儀的 關係,以及宗教信仰和學院的無宗教世界的關係。學生有機會學習信仰和教儀如何影響世界和他們本人,這也是重要的。

「文化和信仰」課程會討論廣泛的實務和抽像課題:翻譯的問題,著作權的概念(尤其對抄襲和版權具重要性),審查,宗教和其他文本有矛盾的詮釋,感受美感的傳達組織(藝術博物館、音樂工業、教會),宗教法規的形成,現代和保守思想的緊張關係,暴力及其表達形式。

「文化和信仰」課程應要:
‧導讀原文文本和(或)一個/多個媒體的藝術作品;
‧教導學生如何以作品的歷史性、社會性、經濟和(或)在跨文化情況下萌生和接收作出分析;
‧檢視文化和信仰如何塑造個人和社群的身份;
‧把教材和學生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文化議題連繫。

3. 實証推理
學生畢業後,會在不確定的情況下,為己為人作出重要決策;例如,他們要決定取捨那些醫藥治療,那一個被告人有罪,是否支持某一政策建議,以及管理 個人財務。作為個人或市民,他們被召去評估其他人聲稱的實証。「實証推理」課程有助學生學習如何作出決定,和從這些需要評估實証的事物中得出推論。課程教 導學生收集和評估資訊,衡量證據,了解估算或然率,解決問題,從現有數據中得出推論,以及如何知悉什麼時候現有數據不足以解決議題。要開發這些能力,學生 需要學習如何應用抽像的原理,以及或然率理論、統計學、決策理論、邏輯學和數學以解決實際問題。一般而言,他們要透過親自動手來學習。只是閱讀馬拉松長跑 的資料,不能成為長跑能手;同理,坐聽或閱讀統計學,不會排難解困。學生要動手才可以學懂實証推理。實証推理不是一門離散的學問。它是一套相關的概念技 巧,以指引有效的推理和決策。舉幾個例子:學生學習極端案例會回歸於平均數的統計原理;降低呈報不確定事件的標準,正報和誤報都會增加;有不尋常疾病病徵 的,不一定是有奇難雜症;在某些情況下,個人的最佳選擇可能為眾人帶來最壞的後果。學生也要知道人們在推理時會犯下許多錯誤,例如混淆相關及起因,估算或 然率時忽略了基礎統計率,過度詮釋同現規率之類。知道作出推論時常見的錯誤,有助學生不會犯錯。

教授「實証推理」,應當在不同事物的背景下進行;學生可以選擇本身有興趣的習作議題,例如醫藥和疾病,公共政策和政治行為,法律或經濟決策。我們預期許多學生以所屬學科的「統計及分析方法」來滿足這需求。說明數學和邏輯學方法適用於實際問題的課程也符合課程需求。

實証推理課程應要:
‧教授用於推理和解決難題的概念性和理論性工具,例如統計學、機率理論、數學、邏輯學和決策理論。
‧讓學生在感興趣的實際問題習作中運用這些工具;
‧可能的話,讓學生熟悉一些人們在推理和解決問題時常犯的錯誤。

4. 倫理推理
學生在個人和專業生活中作出決定,往往是帶倫理含義:選擇支持政治候選人;評估公共政策;專業談判互動;解決家庭問題;最後是選擇終生項目。「倫 理推理」課程教導學生以有原則的方法,推論道德和政治信仰和實務,以及慎重考慮和評估本身的倫理議題。這些課程會檢視有關自由、公義、平等、民主、權利、 義務、美好人生等不同概念和理論,說明這些是如何影響學生在公共、專業、個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倫理困惑。因為課程明確把理論和實踐連結,這類別的課程有些 可能涵蓋專業學系。

學生在學習處理倫理議題時,遇上一個和本身價值系統全然不同的系統,會有相當幫助,這樣學生會留意到許多他們以前沒有意會到的倫理假定。這可能是以往的價值系統,或是來自不同文化,也可能是在宗教傳統背景之內。

課程挑戰學生要評價,甚或改變,伴隨他們長大的假定和價值,推動個人成長,建立有效社會機構所必須的辯論和慎重考慮的能力。科學和科技發展,會持 續在未來提出困難和沒有預期的倫理問題,而最能感受到社會和經濟全球化,是當不同文化的倫理信念互相衝擊。學生必須好好裝備,以應付這些廿一世紀實況所帶 來的挑戰。

「倫理推理」課程應要:
‧檢視不同的倫理概念和理論,例如美好人生、義務、權利、公義、自由;
‧教導學生如何評估和衡量採納這些不同概念和理論的正、反理由;
‧把這些概念和理論應用於實際的倫理難題;這些難題會在他們的生活中遇到,例如醫療、法律、營商、政治和日常生活;
‧可能的話,學生要熟悉與本身不同的價值系統,例如不同的世界宗教,或不同的歷史時期。

5. 生命系統科學
科學知識爆炸性增長,伴同而來的是科學和工程對社會全體成員的影響,不論是科學家還是非科學家。在科學和工程活動的光譜中,「了解生命」會持續活 動頻繁:它的源起,改變的方式,環境改變生命,以及它可以伸延在人類的橫跨度。研究生物的科學和工程在多方面影響我們的學生:這些研究帶來挽救生命的醫 藥,分析和了解人類疾病,基因改造的動植物成為新的食物來源,發明生物戰爭的載體。在過去幾百年,生命科學是站於許多最激烈爭辯和轉變中公共議題的十字路 口,這包括物競天擇的進化論,胚胎幹細胞研究的合法性,以及複製人類的倫理。

「生命系統科學」通識課程,教導生命科學和工程的核心事實和概念,與課堂和實驗室以外的生命連繫起來。這些課程不是要培訓學生成後明日的科學家, 或是裝備他們進修更高級的科學課程;因此不要期望課程會深入覆蓋特別的科學子系。「生命系統科學」通識課程,應該傳遞的是能在大學以後可以廣泛應用的材 料。要做到,課程應要:
‧導讀有關生命系統的主要概念,事實和理論;
‧教授生命系統實驗的性質,理想的話是透過在實驗室動手的經驗;
‧把科學概念、事實、理論和方法和現實世界廣受關注的問題連結起來;
‧可能的話,討論以下論題之一:知識、執業者、和(或)科學組織的社會作用;社會背景對科學發展的影響;知識和(或)教授方法的歷史;對大自然世界的分析、評價和聲稱是真理的現況。

雖然課程與現實世界問題的連繫可能是學院式,亦應嘗試讓學生掌握概念的工具,可以用於批判性評價他們會面對的科學議題。了解生命系統科學,會幫助 學生適應他們生命中因為生命系統科學前進帶來的改變。學生知悉科學實驗可以(和不可以)做到什麼,進一步裝備他們進入社會:能夠評價科學宣稱的事實,考慮 實証証據的不同解讀,以及明白這些結果往往可以有多種解釋。再者,生物世界的科學知識提供必須的材料,以了解學生離開大學後會面對的許多議題和決策的倫理 層次。

6. 物理宇宙的科學
我們更多了解生命系統以外的物理宇宙,對社會有重大影響。這些發現和發明讓我們能夠儲藏和取得能源,開發核能,深入了解我們的行星和星系的源起,以及發明電腦和互聯網。

物理科學的概念也是影響全球社會許多議題的基礎,包括倚賴化石燃料,探索太空,核武器擴散,氣候轉變,和數碼通訊時代的私隱。

物理宇宙科學和工程,促進研究和以新方法操控能源和物質,以後終其一生也會對學生的生命有重大作用。

「物理宇宙科學」通識課程,教導物理宇宙科學和工程的核心事實和概念,連繫到學生在日常生活會遇上的議題。這些課程不是要產生新秀科學家或工程師,而是為物理世界的性質打好基礎。

這一類別的通識課程應當傳達可以在離開大學後生活中適用的材料。為此,課程應要:
‧ 教導物理宇宙的主要概念,事實和理論,以裝備學生理解他們畢業後的新發現和概念突破;
‧ 教導物理科學和工程實驗的性質,理想的是透過在實驗室動手的經驗;
‧ 把科學概念、事實、理論和方法與大學生廣泛關注的現實世界連繫;
‧ 可能和適當的話,討論以下議題之一:知識、執業者、和(或)科學組織的社會作用;社會背景對科學知識發展的影響;知識和(或)教授方法的歷史;對大自然世界的分析、評價和聲稱是真理的現況。

雖然課程與現實世界問題的連繫可能是學院式,亦應嘗試讓學生掌握概念的工具,可用於批判性評價他們會面對的科學議題。了解生命系統科學,會幫助學 生適應他們生命中因為生命系統科學前進帶來的改變。學生知悉物理世界科學,對通識教育的多個目標是十分重要。國內外物理環境的許多特色是物理科學廣泛研究 的題目。這些特色不是一成不變:大自然的力量不但持續改變我們的世界,人類發動的力量也如是。要裝備學生適應改變,成為覺悟的市民,能夠批判性思考許多與 物理科學有關的倫理議題,例如另類能源的成本和利益,了解物理科學有關的重要事實和理論是必須的。

7. 世界的社會
哈佛的大學生在一個單一強權獨霸天下的世界中成長。文化、經濟、軍事、科學…美國對世界的影響是前所未見的。但正正因為這個理由,美國國內的學生不容易從國際角度理解這個國家,理解這個國家和世界社會有持續接觸,有時互相合作,有時互相對衡。

因為報章和公共生活中的文化表達,學生很容易就以為,在某種全球性意義來說,其他人都「主要是」美國化。「世界的社會」課程是要幫助學生克服這樣 的地域觀念,讓他們熟悉和本身不同的價值、習俗和制度,幫助他們了解不同的信仰、行為和社會組織的方法是從何而來。課程可能以跨學系的方式檢視經濟、政 治、法治制度和社會關係。課程可能探討文化習俗或宗教傳統,以及這些對社會結構的影響。只要能夠幫助學生培養對人類以不同方式組織他們現有的社會的覺悟, 可以用現代或歷史角度來處理課題。有些課程可能主要集中於一個以前或現在的社會,但這必須說明它跨越時空與其他社會有關連(適當的話,包括美國)。其他課 程可能討論超越國界的議題和題目,分析金錢、貨物、人、資源、資訊或意念在不同社會之間的流動和改變。

「世界的社會」課程應要:
‧檢視美國以外的一個或多個社會;
‧說明社會之間的關連,和(或)一個社會在不同歷史階段的關連;
‧把教材和學生在這個全球化時代可能遇上的社會、政治、法制或經濟議題連繫。

8. 世界中的美國
學生必須學習美國以外的社會,但他們離開哈佛時,也要對美國有世故和微妙的認識。這些課程檢視美國的社會、政治、法制和經濟習俗和制度,把美國和 國外社會連繫。課程應挑戰許多學生入讀大學時的假定:關乎美國人的意義、關乎美國價值的持續性和多樣化、關乎美國不同社群的關係,和美國與世界各地的關 係。這會幫助學生了解美國是國際框架內一個不同性質和多面體的國家。「世界中的美國」課程透過在歷史和(或)比較性的背景來研習美國的社會、政治、法制和 經濟制度,有助裝備學生參與社會機構。課程可能採用不同的跨學系方式,檢視經濟、政治、法制和社會關係。課程也可能說明文化習俗或宗教傳統對美國社會組成 的影響。

這類別的課程實際上是與「世界的社會」課程互補:審視美國本身,和從美國往外看。無論課程是以歷史或現代角度考慮課題,都必須與學生在全球化時代可能面對,與美國的社會、政治、法制和經濟制度有關的議題互相連繫。

「世界中的美國」課程有許多頗為實務和挑戰智力的課題,包括收入不平等、醫療照護與州政府、平衡權利措施、移民、選舉法、分區規劃與城市擴張失控、民主/共和兩黨、雙語主義、(美國憲法)原旨主義和解讀歷史文獻。「世界中的美國」課程應要:
‧透過現代和(或)歷史角度檢視美國的社會、政治、法制和(或)經濟制度和習俗;
‧說明這些制度和習俗之間的關連,以及和世上其他社會的關連;
‧教材與學生在全球化時代可能面對的社會、政治、法制和經濟議題連繫。

資料來源: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07
http://www.fas.harvard.edu/~secfas/General_Education_Final_Report.pdf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