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推敲不見了

最近看到一篇學者文章,講中國在前全球化時期的經濟狀況,涵蓋時間跨越宋元明清。問題就是經濟全球化本來有一個概括的定義,重點是出現跨國市場。縱使全球化有不同程度的演進,全球總有些國家還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入後仍然有各樣的市場規則,很難同意宋元明清有出現類似情況。在明確分析全球化在當年的程度前,學者已經陳述中國與西域,印度的經濟交流。嚴格來說,推敲不見了。


美國孩子自小愛辯論愛發表意見,老師也鼓勵多參考,多論證。訓練多了,推敲技能越來越高,一般中學生差不多都能寫出頭頭是道的研究報告,格式有如論文風格。由於習慣題材自由,歐美研究的開創精神比中國高。


中國的推敲能力不是不曾出現,只是掉丟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往日文人精於煉字,在於文字上的推敲。文化上好東西需要維持,壞東西卻生命頑強,需要花努力革除。割除傳統文化後,無法重建新文化,精神自然空虛。面對西方人文精神,選擇性吸收,導致精神體系千蒼百孔,昔日的馬列思想,卻又充滿缺憾。強行推出的三個代表只能徒添標籤。在現代化三個階段的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思想現代化中,停留在第一個。


新儒家學者希望重新把儒家思想接駁到現今人文精神,可惜社會真正運行的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黨國體系。


延伸閱讀:
勞思光《中國之路向》(香港:尚智出版社,2+107頁)
九歲孩子寫論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