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曾經問我,該閱讀什麼來改善自己的中文水平?香港的青少年該閱讀什麼來改善他們的中文水平?
根據前人的智慧,大家應該多看中文報紙。因為報紙用字,力求準確,用法通順,所以多看中文報紙應該對中文有幫助。由於大家總會對本地新聞感興趣,本地中文報紙成了自然的選擇。可是,我們看到蘋果、東方、太陽等本地報紙,有口語化的趨勢,詞語的用法也有些古怪,有時候他們使用標點符號的方法令人難以捉摸。譬如,以"二人的"為句子之首而不用"他們的",還有"遭領匯迫遷無得留低的"、"港台大花筒"。因此,我們看報紙前,要細心挑選。
如果把眼光放遠一點,看看台灣的報紙,又怎樣?根據我們的常理推測,台灣人的中文水平總體來說比香港的高。可是,當我們看到"抓狂"、"票匭"的時候,也看到用字的兩極化,不是很道地就是很古老。
內地的報紙已經充滿了陌生的詞彙或者看似熟悉卻不太熟悉的字詞及用法。例如:三農問題、新高潮、民主專政、衝擊獎牌、拐點、媽媽在醫院扎起了堆。我們該學習嗎?
如果比較各地的辭彙,台灣的行動電話、香港的流動電話、內地的移動電話,我們該根據誰來做標準?還有飯店、酒店;計程車、的士;巴士、公車等等。越看就越亂。
除了報紙,其實我們還可以選擇一些文學作品。這些作品的作者最好是有深厚的中文根基,像中文系的教授-小思,就是無容置疑。從高水平的文學作品中,我們看到他們對用字的要求也十分嚴格,文理不但通順,更富有美感。有了這些養份才能使我們的中文水平茁壯成長。如果要培養傳統中文水平,便要選擇民國初期的文學作家了。例如:魯迅、沈從文、巴金等等。
回心一想,香港的青少年會讀魯迅、沈從文、巴金、小思的作品嗎?除非老師要求,否則大部分青少年可能寧願選擇鄧麗欣、深雪、張小嫻的作品。魯迅、沈從文、巴金、小思所選的題材對香港的青少年已經脫節。能夠吸引青少年而又能夠提高中文水平的作品仍然比較缺乏。我想就算用正規的中文來書寫他們的故事,由於他們對那種文字感到陌生,他們也會退避三舍。
學習良好語言文字應該要從小便開始,成了良好習慣後,便免去以後糾正的煩惱。
2 則留言:
蘋果、東方、太陽用廣東話沒問題,最大問題是錯字連篇,這是不說不過去的。
中港台三地的用語都值得學習,因為各有各「精境」的地方,對寫一些諷刺、有關生活的文章很有幫助。
至於魯迅、沈從文、巴金等只能學習其文章的精神,那時的語體文還未發展成熟,跟現代漢語還是有點不同。其實唐詩宋詞反而對學生語文有好處,學習語言最重語感,詩詞往往注音文字音律的美感。當時不是死記硬背,但當你遇到很酷的詩詞,總有背誦的衝動吧^_^
白先勇都是不錯的,總覺得他(她?)的文章是反覆校對、修改才出版的。而且白先勇小說的題材有些跟深雪等十分接近(愛得死去活來的),人輕一代相對較易接受。
有一次一位師妹問我有什麼作家介紹,她要提升寫作能力云云,我介紹白先勇,她的反應是︰「咁老土!」我只好跟她說︰「你如果有看過玉卿嫂、孽子,就知道你那些什麼雪、什麼嫻連當個"二打六"都沒資格!」
哈哈,可能因為白先勇的文章流露柔情的一面,所以被誤會是女性,其實是一位男子。另外,最近火熱的色戒可以重新成為潮流讀物。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