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1日 星期一

興建高鐵的考慮因素(Part 2)

在上一篇文章,利用現有網上的資料來作出分析,由於分析計算比較複雜,現在再補充一點點。

香港高鐵要找一個合適的地方接駁香港現有的交通網絡。首先,要找出香港現有交通網絡的重心,即從這點出發到香港各地時間最短。然後,加入人口分布,估計一下乘客流量。這個乘客流量只是針對香港高鐵而言,而不是日常乘客流量。日常乘客流量牽涉更複雜的問題,就是要知道每一區的乘客到各區上班的數量。簡單而言,就是18x18=324個組合。這些組合我們需要人口普查的協助,但地鐵則瞭如指掌。

加入人口分布的分析,其實就是計算人口百分比 x 乘車時間(分鐘) 的總數,稱呼為總耗費分數。這個計算方式是weighted summation。總耗費分數以越低越好。(如果只叫分數,便以為越高越好。)

這個當然是簡化方式,因為我們不知道,每一個站乘客確切流量。同一個乘客,可以早上在元朗上車,下班卻在屏山落車。今天這個站落車,明日可以另外一個站落車。我們只可以從港鐵網站知道乘車時間。

現在把幾個主要地區,找一個站作參考。假設元朗市民總會在元朗站上落車。屯門的在屯門站,沙田的在沙田站,觀塘的在觀塘站,東區的在太古站。這樣,計算速度快,但準確度一般可以接受。為了避免遺漏,篩選過程不能只保留首位,只適宜淘汰最差的選擇。

如果考慮全港十八區而不考慮其他因素,假設在九龍塘,美孚,錦上路設立總站,平均乘車時間(分鐘)便如這個分析報告九龍塘(平均20分鐘)為優先,美孚(平均25分鐘)為次,錦上路(平均40分鐘)為最差選擇。縱使假設屯門元朗鐵路乘客增長至四倍,三個選擇次序仍然未變。

當我們考慮地點可以發展的空間,西鐵在西九龍的美孚站,南昌站,九龍站才是可行之選。按照土地面積排列,九龍站(西九文化區)為先,其次為美孚站,再其次為南昌站。按照政府土地面積排列,仍然是九龍站(西九文化區)為先,其次為美孚站,再其次為南昌站。

如果考慮配合沙中線的發展,鑽石山或者將來啟德站也是個不錯選擇。可惜,這樣會穿過九龍核心地帶的舊樓。

建設高鐵總站,先考慮高鐵需求有多大。根據某些網站,現在每日上午9時到晚上11時(13個小時內)有26班列車抵達廣州北站。一般來說兩班相隔半小時。假設全體乘客上下車需要時間為1小時。1小時內,兩班北行,兩班南行。同時佔用了4個月台。是否足夠?那要看政府抵港旅客的統計。從陸路入境,2003年58156千人次,SARS問題旅客偏低,不作參考。2007年80987千人次,2008年83431千人次,增長大約3%,30年後便等於增長2.42倍。預計當中20%採用高鐵,即1千6百萬人次,每日平均4.57萬人次,30年後便等於11萬人次。

一列有8節車廂,載客610人。 一日26班,即15860人次。「重聯」時,才有雙倍載客量,即31720人次。由此可見,短期需要加密班次到一個小時三班南行重聯,即六個月台,另外加一個後備月台。長期需要一個小時八班南行重聯,如果每班有半小時下車,便佔用了8個月台,另外加一個後備月台,共9個月台。一個小時八班,每班相隔7.5分鐘。香港段需時14分鐘,看來接近極限。9個月台代表闊度達到約80m(=3.5m x 9 + 6m x 8)。由於採用CRH2,總長度約400m。這樣,西九文化區,美孚站附近空地,南昌站西北空地都可以容納 400m X 80m 這麼大的總站。





下次看看地下管道有沒有影響興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