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

轉載:鄭廣文──為舊書覓知音人




圖:鄭廣文說,書本的價值非一時三刻可浮現出來,是需要時間的

花香撲鼻,書香醉人。

書好比紅酒,需要經過長時間 的發酵、沉澱,才會散發誘人的味道。

年代愈久遠的書本,醇香更迷人,令人愛不釋手,再三回味。

曾經我們也挑燈夜讀《射鵰英雄傳》、《台北人》、《傾城之戀》……走過這樣的一個時代。

可惜在這個電子、數碼氾濫的世代,文字還能感人嗎?

「我 從沒有懷疑文字不能感人。」一個賣書的愛書人斬釘截鐵地說。

本報記者 曾愷欣(文) 杜漢生(圖)

在旺角西洋菜街的唐樓聚集了不少樓上書店。當你踏進這片空間,面對琳琅滿目的書 店,可能會透不過氣來,不期然想問究竟應該從何入手呢?因為它們無論是書種、布置都差不多,如同倒模,書本彷彿只是一種商品,文字依附其中,成為空洞的個 體,不帶一點感情、生命,難道文字已成了「過去式」?

「從沒懷疑文字不能感人」

當這個世代充斥著電子文化、即食文化,記者也不禁懷疑書本只是集體回憶,文字的力量是否一如往昔?這天,記者 拜訪了一名愛書人,問及是否仍相信文字還能感人。他毫不猶豫、理直氣壯地說︰「我反而想問這一代青年人如何看待文字。我從沒有懷疑文字不能感人。」從他的 回答,可以想像其對書本的熱愛,丁點的猶豫也沒有。這個擇善固執的愛書人就是梅馨書舍老闆鄭廣文。

梅馨書舍隱蔽在旺角一棟唐樓中,書迷拜訪書舍時,可真要考驗一下「腳骨力」,先爬上三層舊舊的樓梯,然後再乘 搭一部樣子不太可靠的升降機,搖搖擺擺地到達8樓;若以為到達目的地,不好意思,還要再走下一層。一般的樓上書店門外總貼滿海報、店長精選推介,梅馨書舍 外只掛上一塊隸書「梅馨書舍」的牌匾,平凡之中見不平凡。

好書需時間醞釀浸淫

記者推門走進書店,一陣陣書香撲鼻而來,這兒幾乎每個角落都堆滿書本,大部分都是人稱「冷門」的文史哲藝術 書。窗旁有一張雪白的沙發,讓人靜靜欣賞文字之美。這兒少了一種喧鬧聲,多了一種寧靜美,令人彷彿置身一個百年酒莊的酒窖,品嘗陳年佳釀。

鄭廣文對書本的熱愛,從由實木書架至店內布置,可窺探一二。書店為求賺錢,勢必主打暢銷書、名作家著作,鄭廣 文卻不屑於此。他認為現時流行的書籍一點文學味道也沒有,皆是陳腔濫調,講求明星效應,反而售賣舊書本,上至學術期刊,下至復刻版小說,皆可在此尋獲。

不看好年輕人閱讀風氣

記者開門見山問鄭廣文︰ 「舊書魅力何在?」他說,書本的價值非一時三刻浮現,「好的書本,尤其是學術味道濃厚的書本,是需要時間醞釀、浸淫」,一本好書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可惜 的是本港的書店看不到書本的潛力,一味講求銷量及成本效益,「去貨慢的書就會落架,如一個月賣不到6本,書店會即時收起,從此不見天日,好騰出空間給暢銷 書、名書」,最後只可能在書展的特價書堆中才能見到它們的影子。他苦笑道︰「在本港真正做學問的人太少,不懂書本味道的人太多了!」

雖然光顧梅馨書舍的人看似不少,大學教授、作家、青年人……不過,對於年輕人閱讀的風氣,鄭廣文並不特別看 好。他無奈地說,在學校課程上有指定的閱讀書目,年輕人卻敷衍了事,大多擷取網上資料,以為參考評論便可,不再閱讀文本,無法了解文字的味道。他更批評真 正到書店買書的青年人更是少數,「推開門即問有沒有最早版的書賣,但又說不出書名,不是真心想買書,當書本是股票,用來炒賣」,愛書人是不會買書作炒賣用 途的。

本港日漸走下坡的閱讀風氣,書店業前景更不樂觀。鄭廣文若有所思地說,在地鐵觀察閱讀的 人數有多少、閱讀的類型又是哪些,即可了解當地的文化素質。在亞洲地區而言,日本閱讀風氣最好,在地鐵車廂中,至少有三、四個人看字數較多的小說,但香港 人則是看雜誌、課本。面對「買少見少」的愛書者,但梅馨書舍營業至今,踏入第5個年頭,鄭廣文始終樂在其中,希望每本書都能找到知音人,免流落街頭。

(大公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