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從日本大地震看到防災計劃

自從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日本政府積極改善防災應變計劃。日本中央政府和當地政府建立了一個為期10年的復興計劃,其基本理念是建設一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共生社會”。計劃就明確提出通過房屋重建,提高地域抗災能力。為了提高地域抗災能力,神戶地方政府緊密結合和靈活運用城市整體規劃,在建設具有高度抗災能力的街區和消化舊式木質住宅集中街區的同時,通過啟發和普及日常維修管理住宅活動,提高包括現有住宅在內的所有住宅的抗震和防火性能。

制定完善都市防災方針。作為防災城市,制定針對城市所有設施和建築物的建築及防災方針和標準,力求公共設施的適當布局,要求對各類設施不斷進行檢查。

強化和確保公共設施的抗震性能。強化和確保政府機構建築物,醫院、學校等公共建築物及重要的交通設施,防災設施的抗震性能。在啟發居民強化住宅抗震性能的同時,對市區街道修複時也要注意提高其抗震性能。東京地區若震度四以上,就會自動切斷瓦斯,避免大量火災發生。東京高樓建築物迄至昨日為止,尚無一處倒塌,其耐震度得力於研究改進之功。因此,我們看到幾乎所有學校成了庇護中心,而不像四川學校是災難的核心。


日本在二○○七年就建立全球最進步的地震早期預警系統,數百萬日本民眾在感覺劇烈震動前約一分鐘,就已獲知強烈地震即將來襲。這套精密預警系統與日本各地約一千個地震計組成網絡連線,地震計偵測並分析地震的P波(初達波),如果預測這些地震的威力強大,就會發布警報。在此次大地震前,這套系統已發出十七次警報。 此次大地震發生,東京地區的民眾在警報一分鐘後感覺到第一波強大震動,高樓大廈搖晃不已,大批民眾已爭取時間逃到戶外避難。其實當日下午有人在東京JR新宿車站附近一家咖啡廳內,在場所有民眾手機同時響動,接收日本政府傳送的地震預警,內容為「宮城地震15秒內會抵達東京,請立刻避難」,當場所有人往外衝,果然不久地面開始劇烈搖晃,他稱讚,「日本這點真的很進步」。


在構建信息通訊網絡方面,神戶地方政府當時就提出,要完善多媒體系統設施,完善道路信息系統,建設和完善光纖網絡,完善有線電視網絡和信息系統,研究開發下一代綜合防災行政信息通訊系統、地域特殊通信網,完善信息收集及提供體制,建設完善共同溝和電線共同溝等設施。如此嚴重的天災,日人仍可透過Twitter,互道平安,並彙整情資,相互支援,足見電訊設備優良。因此,當大地震發生後,氣象局與媒體能夠迅速發佈消息和警報。

為了讓國民清楚明白信息內容,更會提供警報示範和發佈渠道的講解。除了中央政府發放消息,地方政府和地區組織也通過網絡提供安全地點的資訊。日本人早已知道只要互相撥至「緊急留言系統」,留言或留簡訊告知自己的「所在與安否狀態」即可。留言後,親友撥欲聯絡的手機號碼,就可清楚聽到留言內容與留言時間,不會因持續不斷地互相找來找去,造成更廣泛的電話不通。與重災區東北地方相臨的北關東(木厲)木縣,不臨海,但面對當地六級震度時,雖沒有任何政府單位發布避難警告,也有一千三百餘人自主避難,一切井然有序,把災情降到了最低。

記憶中的洛杉磯地震、卡翠納風災、海地地震時,看到的是趁火打劫商家或是瘋狂搶奪物資的景象。如果說,最困苦的時候,最容易看出一個人或一個國家的真正價值,那麼日本應該是世界的風範之一。大地震過後,仍然見到便利店可以繼續提供水和食物,免費提供電話電池,其運輸能力經得起考驗。


在民眾教育方面,日本政府規定的內容更為細致,包括加強學校中的防災教育、建設與公園一體化的學校、推廣建設防災能力強的學校、開展畢業生學習防災知識的活動、充分利用多媒體電腦網絡開展信息化教育。與此同時,在地方、辦公地點等場所,有組織經常性地開展災害發生時迅速滅火、收集信息、引導避難、營救受災人員等各種防災演習活動,編寫並發放關於防災知識的小冊子,編寫防災診斷報告。由小朋友到大人,差不多每年都有定期防災演習。


政府機構,公共交通要點和公司都有「災害緊急糧食包」與「毛毯」。「災害緊急糧食包」內有寶特瓶水一瓶、兩包可立即食用的安心米飯、罐裝麵包一罐與甜鹹食物一包。「毛毯」不足以隔絕地面傳來的寒氣,主要車站的休息區,早就鋪好厚度約四公分的輕便型榻榻米,而非如台灣九二一地震災民的冰冷水泥地面。

水管破裂,官方透過廣播,一邊呼籲暫停直接飲用自來水的同時,另一邊,緊急供水車已經到達災區。漫長的等待隊伍,也是秩序井然。對於無水桶者,官方準備了「夾鍊式手提透明塑膠袋」。平時薄薄一片,不佔地方,但灌水後,大大一袋約三公升,兩天內之飲水無虞。供水車也早已安裝好適當口徑的水龍頭,確保寶貴的水資源,不會有濺落的浪費。另外平常深藏在各地的「地下蓄水槽」也啟動,成為地區緊急供水處。

日本的救災產品設計非常周到,連廁所也照顧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