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書,叫男孩危機,雖然作者是內地人,但好歹也是心理學家。仔細告訴我們,男孩箇中問題。
男孩體格上有所不足,基因缺憾容易發生問題。體內的反叛情緒不適宜在學校安靜地學習。身心比女孩發展遲緩,學業也嚴重墮後。
作者更直接指出偏重語言學習的現代教育忽略男孩喜愛運動和著手實踐的特性。社會長期缺乏良好的男性模範,過度壓抑情感流露,誤解為堅強,導致男孩性格缺憾。在中國的男孩子,性情越來越女性化,女孩子卻越來越男性化。
傳統社會歪曲了父母應有的教育角色,忽略父親與男孩的溝通,忽略責任與放養可以讓男孩學習成長。重男輕女,讓男孩恃寵生嬌,危害男孩成長。
無獨有偶,另外有一本英文書,叫Boys, Literacy and Schooling: Expanding the Repertoires of Practice。它指出大部份人認為男孩在學校學習很失敗,特別是那些家庭經濟不好或者社會地位不高的男孩。作者希望更多人深入了解男性如何學習,改善男孩教育政策,促進有意義的活動,讓男孩多從實踐中學習,尊重學生,從生活中取材,最後就是增加對男孩的支援和研究。從生活中取材,正如民初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就是教育。
為了解決問題,曾嘗試很多方法,其中一個就是男女分班。一,可以減少互相影響。二,老師可以因應男女學生需要來調整教學方法。
讓人想起香港的融合教育,把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安插在正常班別,希望這樣能減少歧視。可惜,反過來看,就是增加學生差異,老師難以調整教學策略,辛苦了兩類學生。有學習障礙的學生自然遭受到更多歧視。
孔子曰,有教無類,任何人都有受教機會,而非得到劃一的教育。因材施教,先要了解學生需要,明白男女身心發展速度,掌握個別學障程度,才能分而治之,調整教學手法。
那些日日怕標籤的,只是無法勇敢面對客觀的分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